让非遗在高校学子中得到更好传承

作者: 何旭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要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让其在青年学子心中、手中得到更好传承。实现非遗育人,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实际,让非遗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了解非遗、感受非遗的价值与魅力。

融入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挖掘非遗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实现思政课教学与非遗保护传承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将非遗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乡土情怀、工匠精神、修身之道等元素融入课程,把非遗中的音乐、舞蹈、体育、设计、医药等文化元素结合到音乐类、舞蹈类、体育类、设计类、医学类等专业课程中,赋予课程独特的“文化风味”,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提升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自信。

开设非遗选修课程。整合文化资源、争取社会支持,面向学生开设一批非遗通识性选修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探索真实、生动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加强非遗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非遗传承组织机构等校外力量参与,共同设计非遗课程数字教材、展陈基地等,构建资源信息共享共建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强非遗研究,通过建立非遗研究平台、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等方式,深入挖掘丰富的非遗资源,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前沿性、针对性研究,为非遗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摘编自“华声在线”2024年7月16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