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谩拘泥书屋中,卷外自然是前途
作者: 许沛“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言不差。但是,灿灿金光迷住了多少世俗的眼?浩浩书海又锁住了多少自由的魂?随蝉鸣一同到来的,还有暑假的功课,操场秋千能留住的,只有自由的清风。以此来言,天下学子,莫谩拘泥书屋中,卷外自然是前途。
于书海中寻梦,何错之有?无错,但请不要让心蒙尘。
古人眼中的“黄金屋”,是什么样子的?我认为是项脊轩那样的,屋内,是“借书满架”,是归有光立志于学,偃仰啸歌;屋外,是“兰桂竹木”,是归有光复返自然,少年的风雅颂。这一番屋内屋外的场景和心境,不正是古人追求的自然吗?读得出书卷神韵,观得到风景自在,何不妙哉!揆诸当下,何为黄金屋?高薪的工作,豪华的住房,优越的生活……时代似乎在改变着什么,将我们从理想拉回现实,似乎读书人的内心都蒙上了世俗的尘,急需一泓清泉去洗涤污浊。
若问哪去寻找这洗心之泉,答曰:山水之间。
为何古之士大夫心胸如此宽广?因为他们看见了自然,心中便有了山河的脉络。浙江富阳,谢公的木屐声仍在回响;湖北赤壁,东坡的水与月仍在荡漾。庐山脚下,陶潜人间结庐;秋水岸边,庄子望洋兴叹。他们都是世俗之人,但是他们却又有超脱世俗之心。何也?自然使然。自然赋予我们享受,也启迪我们哲理。从一朵花窥探世界,从一只虫感悟生命,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秘密,发现了生命真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修心;“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悟理。那“黄金屋”中的一切,自然何尝没有?自然中有的万千,金屋中何尝有半丝半缕?若是从追求物质到追求灵魂,便到了自然之境。
吾心已清,何以见明?答曰:于生活中。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二十一世纪,时代也许真的不需要“放浪形骸之外”的山河浪子,但时代确实需要胸中有山河的名家大师。作为时代之青年,年华是不会允许我们一味游山玩水的。须知,书卷中可以修行,人世间可以养性。我们不必受缚于四角高楼,也不必一心向往海阔天空。只是,要在夜色中看看月,在晴日里看看云。我们只要记住,有一条路,书卷里没有,得靠自己于人世来悟。
切莫拘泥书屋,自然仍是前途。上下五千年,悠悠过一生。生逢好时代,正当好青年。路还得走,书还得读,不过,记得抬头看看天,平息心中那偏执的念头,化作一缕云烟,渡你风雨龙变。
【湖北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高一(2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