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导读

作者: 曹丽宁

作者名片

朱自清(1898—1948),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朱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曾任清华大学(抗日战争时期为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期间曾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最终因“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而在贫病中去世。朱自清散文作品集已出版的有《背影》《朱自清散文精选集》等,另有诗歌散文合集《踪迹》。

内容介绍

朱自清的散文脍炙人口,被称为白话美文的模范。他的散文主要包含两大类:《背影》《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抒情篇目,和《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论雅俗共赏》《文学的标准与尺度》等议论篇目。他的散文作品,前期多抒情叙事,后期多议论写实,核心都在于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见闻,发真实议论。从他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他朴实诚恳的做人态度,了解他求真求实的治学态度,了解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艺术特色

1.融情于景。朱自清的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其最大的原因正在于写景时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例如《荷塘月色》中描写荷塘,将荷叶和荷花的身姿描摹得栩栩如生,作者的心境也因美景平静下来。而后“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写出他触景生情,心中又泛起感伤的涟漪。他的景物描写总能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细致入微,建立与读者的心理共鸣。

2.平实易懂。朱自清散文的语言是平实易懂的,例如《背影》中记叙父亲送“我”上火车的过程,读者只仿佛听一位友人在身边,将日常琐事娓娓道来。而《匆匆》中的水盆、饭碗、光影等,都是寻常可见的事物。他的散文选材来源于生活,善于用朴素的方式打动人心。

3.文笔秀丽。朱自清的散文是清新的、秀美的,常使用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修辞手法,摹景状物生动形象;但又不过分堆砌,不会给读者以追求雕琢之感。例如在《绿》中,他将梅雨潭拟作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还送它一个名字叫“女儿绿”,足见他对梅雨潭的珍视与喜爱。

4.思维缜密。朱自清的议论性散文,行文思路十分清晰,层层剖析,说理透彻。他常常针砭时弊,能针对社会或学术界热议的话题,进行深邃的思考。文章整体多由表及里,说理时不急不缓,然而也偶有愤慨之呼喊与辛辣之讽刺。

精段选读一

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

(选自《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删改)

◆赏析

秦淮河的灯光和月光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梦幻般的美景。而身处梦幻中的作者却观察细致,看出这灯光和月光的区别来,可谓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月光的美,不仅美在月儿本身,也在于它的光影落在岸边的树上,给人无限遐想。作者将树枝比作“美人的臂膊”“月儿披着的发”,忽而又将月和树拟作“小姑娘”“老人”。在密集的修辞里,我们也跟着作者沉醉,最终陷入灯光与月光带来的梦幻中……

精段选读二

为了海棠,前两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风到中山公园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却忘了畿辅先哲祠。Y告我那里的一株,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别处的都向上长,这一株却是横里伸张的。花的繁没有法说;海棠本无香,昔人常以为恨,这里花太繁了,却酝酿出一种淡淡的香气,使人久闻不倦。Y告我,正是刮了一日还不息的狂风的晚上;他是前一天去的。他说他去时地上已有落花了,这一日一夜的风,准完了。他说北平看花,是要赶着看的:春光太短了,又晴的日子多;今年算是有阴的日子了,但狂风还是逃不了的。我说北平看花,比别处有意思,也正在此。

(选自《看花》,有删改)

◆赏析

作者赏这一株海棠花,首先写其开得繁盛,其次写其淡淡香气,从视觉、嗅觉两方面写出海棠之美。人们觉得海棠无香,而他却认为海棠开得繁了就有淡香,这是因为作者极其喜爱,才生出了欣赏它的独到视角。后续的评论也颇有趣味,应了“物以稀为贵”的观点。晴天太多,则花期过得太快;阴天到来,则恐有风雨。所以北平能看花的日子太少了。人们觉得花美,有时也带有这样的心理因素。

精段选读三

生命本来不应该有价格的;而竟有了价格!人贩子,老鸨,以至近来的绑票土匪,都就他们的所有物,标上参差的价格,出卖于人……《青光》里曾有一段记载,说三块钱买了一个丫头;那是移让过来的,但价格之低,也就够令人惊诧了!“厂家”的价格,却还有更低的!三百钱,五百钱买一个孩子,在灾荒时不算难事!但我不曾见过。我亲眼看见的一条最贱的生命,是七毛钱买来的!这是一个五岁的女孩子。一个五岁的“女孩子”卖七毛钱,也许不能算是最贱;但请您细看:将一条生命的自由和七枚小银元各放在天平的一个盘里,您将发现,正如九头牛与一根牛毛一样,两个盘儿的重量相差实在太远了!

(选自《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有删改)

◆赏析

生命自由和七毛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朱自清对女孩子被卖七毛钱的不解与惊讶,更进一步含有对买卖人口行为的怒斥!这里用到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手法,但完全不见刻意写作的痕迹,而更像是作者脱口而出的表达。他借着这样一件听闻,表达痛心,奋力呼喊,希望引起当时社会对买卖孩童的深刻反思。

精段选读四

单就玩艺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我们想起了“有目共赏”这句话。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有目”是反过来说,“共赏”还是陶诗“共欣赏”的意思。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

(选自《论雅俗共赏》,有删改)

◆赏析

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中提出抗战胜利后的文艺应该是“雅俗共赏”的文艺,诗词文章等有雅化的标准,但作品也需要有俗人的立场,也就是人民的立场,后者是他论证的重点。选段中将雅方和俗方作了对比,表达出二者是可以对立统一的,关键是需要条件。而论证条件时,作者又用了引证法,引用孟子的话表达了人情不相远的观点,符合大众的认知常识,雅俗双方便可共赏,这是二者统一的条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