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作者: 刘杨洋

群文阅读

【导语】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一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会随着历史的变迁,其中不适宜现今发展的部分会发生改变。风俗习惯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选文一

故乡的吃食(节选)

迟子建

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黯,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不过寻常百姓家也是不需要什么席面的,所以那些家常菜一直是我们的最爱。

如果不年不节的,平素大家吃的都很简单。由于故乡地处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寸草不生,所以吃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我们食用的,都是晚秋时储藏在地窖里的菜:土豆、萝卜、白菜、胡萝卜、大头菜、倭瓜,当然还有腌制的酸菜和夏季时晒的干菜,比如豆角干、西葫芦干、茄子干,等等。人们喜欢吃炖菜,冬天的菜尤其适合炖。将一大盆连汤带菜的热气腾腾的炖菜捧上桌,寒冷都被赶走了三分。人们喜欢把主食泡在炖菜中,比如玉米饼和高粱米饭,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滋味格外的醇厚。而到了夏季,炖菜就被蘸酱菜和炒菜代替了。园田中有各色碧绿的新鲜蔬菜,菠菜呀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而芹菜、辣椒,等等,则可爆炒,这个季节的主食就不像冬天似的以干的为主了,这时候人们喜欢喝粥,芸豆大碴子粥、高粱米粥以及小米绿豆粥是此时餐桌的主宰。

家常便饭到了节日时,就像毛手毛脚的短工,被打发了,节日自有节日的吃食。先从春天说起吧。立春的那一天,家家都得烙春饼。春饼不能油大,要擀得薄如纸片,用慢火在锅里轻轻翻转,烙到白色的面饼上飞出一片片晚霞般的金黄的印记,饼就熟了。烙过春饼,再炒上一盘切得细若游丝的土豆丝,用春饼卷了吃,真的觉得春天温暖地回来了。除了吃春饼,这一天还要“啃春”,好像残冬是顽石一块,不动用牙齿啃噬它,春天的气息就飘不出来似的。我们啃春的对象就是萝卜,萝卜到了立春时,柴的比脆生的多,所以选啃春的萝卜就跟皇帝选妃子一样周折,既要看它的模样,又要看它是否丰腴,汁液是否饱满。很奇怪,啃过春后,嘴里就会荡漾着一股清香的气味,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气息。立春一过,离清明就不远了。人们这一天会挎着篮子去山上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篮子里装着染成红色的熟鸡蛋,它们被上过供后,依然会被带回到生者的餐桌上,由大家分食,据说吃了这样的鸡蛋很吉利。

清明过后,天气越来越暖了,野花开了,草也长高了,这时端午节来了。家家户户提前把风干的粽叶泡好,将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开始了。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线捆粽叶的话,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粽子里通常要夹馅的,爱吃甜的就夹上红枣和豆沙,爱吃咸的就夹上一块腌肉。粽子蒸熟后,要放到凉水中浸着,这样放个两天三天都不会坏。

端午节之后的大节日,当属中秋节了。中秋节是一定要吃月饼的。那时商店卖的月饼只有一种,馅是用青红丝、花生仁、核桃仁以及白糖调和而成的,类似于现在的五仁月饼,非常甜腻。我小的时候虫牙多,所以记得有两次八月十五吃月饼时,吃得牙痛,大家赏月时,我却疼得呜呜直哭。

中秋一过,天就凉了,树叶黄了,秋风把黄叶吹得满天飞。雪来了。雪一来,腊月和春节也就跟着来了。都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所以到了腊八的时候,人们要煮腊八粥喝。腊八粥的内容非常丰富,粥中不仅有多种多样的米,如玉米、高粱米、小米、黑米、大米;还有一些豆类,如芸豆、绿豆、黑豆等,这些米和豆经过几个小时慢火的熬制,香软滑腻,喝上这样一碗香喷喷的粥,真的是不惧怕寒风和冰雪了。

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我们那里一进腊月,女人们就开始忙年了。她们会每天发上一块大面团,花样翻新地蒸年干粮,什么馒头、豆包、糖三角、花卷、枣山,蒸好了就放到外面冻上,然后收到空面袋里,堆置在仓房,正月时随吃随取。除了蒸年干粮,腊月还要宰猪。宰猪就是男人们的事情了。谁家宰猪,那天就是谁家的节日。餐桌上少不了要有蒜泥血肠、大骨棒炖干豆角、酸菜白肉等令人胃口大开的菜。

人们一年的忙活,最终都聚集在除夕的那顿年夜饭了。除了必须要包饺子之外,家家都要做上一桌的荤菜,少则六个,多则十二、十八个,看到盘子挨着盘子、碗挨着碗,灯影下大人们脸上的表情就是平和的了。他们很知足地看着我们,就像一只羊喂饱了它的羊羔,满面温存。我们争着吃饺子,有时会被大人们悄悄包到饺子里的硬币给硌了牙,当我们“当啷”一声将硬币吐到桌子上时,我们就长了一岁。

(选自《迟子建散文》,有删改)

含英咀华

作者以“吃食”为线,先呈现北方人一年四季家常菜的各色原料和做法,点出了其朴实无华的特点,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叙写立春的“春饼”“啃春”、清明的“红鸡蛋”、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腊八的“粥”、春节的“饺子”,凸显了故乡各具特色的节日吃食,铺开了一幅盛大的北方饮食风俗画卷,饱含着作者对故乡吃食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选文二

遏制高价彩礼,树立婚俗新风(节选)

张 凡

牲酒赛秋社,箫鼓迎新婚。自古以来,婚礼承载着人们对婚姻家庭的美好希冀。新人在纳采、请期、亲迎等一道道仪式仪礼中缔结白首之约,唤起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感、使命感。但是,这些原本用以传递美好情谊的婚姻礼俗,在一些地方却“走了样”“变了味”。比如,有的地方在婚俗领域存在大操大办、高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等不良风气。让婚姻的缔结回归情感,让“重彩礼”回归“重礼仪”,势在必行。

维护婚姻的美好、社会的和谐,必须革除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积极倡导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婚事简办、喜事新办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如今,从单车婚礼、植树婚礼、国风婚礼等集体婚礼悄然流行,到“自己家业自己创”的理念得到更多年轻人认同,移风易俗的成效不断显现。

婚俗领域的陈规陋习,背后交织着家庭观念、社会风俗等复杂因素,难以靠一纸禁令扭转。推进移风易俗,不是要“一刀切”地否定传统习俗及其社会功能,而是要改变“讲排场比阔气”的盲目攀比之风、庸俗低俗之气,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需拿出更多务实有效的举措,促进人们的观念更新,让彩礼回归合情合理。

遏制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是对婚姻美好的祝福,也是对社会文明的守护。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6月9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选段选取“彩礼”这一社会热点,聚焦当代婚俗文化,展现其中大操大办、高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等不良风气,并从国家政策引导、务实举措推行等角度,倡导人们在尊重传统风俗的基础上,推动婚俗文化的沿袭与革新,引领人们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探究任务

【文本呈现】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

初一特别起得早,梳小辫儿,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见人就得请安,口说:“新喜。”日上三竿,骡子轿车已经套好,跟班的捧着拜匣,奉命到几家最亲近的人家拜年去也。如果运气好,人家“挡驾”,最好不过,递进一张帖子,掉头就走。否则一声“请”,便得升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

民国前一两年,我的祖父母相继去世,家里由我父亲领导,在家庭生活方式上作维新运动,革除了许多旧习,包括过年的仪式在内。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我父亲说:“我愿在哪一天过年就在哪一天过年,何必跟着大家起哄?”

(选自梁实秋《过年》,有删改)

思想探究

选段讲述了作者对过年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这种对传统节日的非典型情感反应,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复杂的春节,也反映了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传统习俗的态度也在逐渐变化。

上一篇: 学写“志”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