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让旅游“有滋有味”

作者: 牛苗苗

传统文化让旅游“有滋有味”0

热点聚焦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从轻点手机订机票、订酒店,到刷脸入园参观、自助语音讲解……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优质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纵深剖析

1.传统文化丰富现代旅游的内涵

当下,许多人更注重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喜欢独特的旅游服务,且旅游的目的与方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也让旅程变得丰富多彩。传统文化赋能现代旅游之后,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能够更深地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传统文化传播带动文旅发展

特色文化与现在旅游的结合可以为游客提供多元的、丰富的旅游体验。例如,山东济宁“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涌动,各种手工艺店铺鳞次栉比;河南卫视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唐宫夜宴》、“奇妙游”;西安的大型舞台剧《长恨歌》……这些都为当地旅游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3.传统文化要守正创新,丰富旅游产业

推动文旅融合,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

任务驱动

素材积累1:文旅融合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当年,实施“文化兴县”“旅游兴县”,兴建荣国府,开创了旅游业的“正定模式”;如今的荣国府依然游人如织,夜景开放后,这里更是人气爆棚。元妃省亲、宝黛初相会等实景表演倾情再现了红楼经典片段,带游客重温了红楼。古筝弹奏、打更巡夜、古风汉服体验、非物质文化展演吹糖人等红楼特色文化活动更是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正定的红楼文化品牌早已深入人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10月25日)

解读:

景点将书中描写的内容实景演出,呈现出荣国府热闹非凡的景象,不仅加深了游客的情感体验,还使得传统文化在日常的旅游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素材积累2: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双向赋能

潮汕英歌舞,作为广东省潮汕地区的独特民俗舞蹈,如今已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通过举办各类巡演活动,英歌舞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也在国际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景德镇浮梁古城以其千年瓷艺文化和茶文化底蕴,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成为游客体验非遗文化的热门目的地。丹寨万达小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的丹寨万达小镇,利用当地的非遗项目,打造了以非遗为特色的文化小镇,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游客。

(摘编自“人民网”2024年4月29日)

解读:

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通过举办各类非遗节庆活动、建设非遗特色小镇、开展非遗体验游等多种形式,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参与到非遗的实践中,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

多方观点

推动文旅融合创新

王玲杰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赋予文化旅游新内涵、新要求。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旅游不仅是人们触摸厚重历史、感知悠久文明的过程,更是人们滋养心灵、振奋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过程。

以“产品+服务”为根本,在品质化供给、精细化服务中筑强实力。“好产品+好服务”是文化旅游从“爆红”到“长红”的密码。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不断升级,文化旅游向品质化、个性化、数字化升级趋势凸显,新型文化空间、新兴文创产品以及新型文旅模式、新兴消费场景不断涌现,国潮体验消费、国风创意消费等文旅新产品热度大增,精细化、精准化的好客、宠客式旅游服务成为各地竞相发力的热点。

依托“产品+服务”,文旅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牵引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拓展。从丰富、特色、有底蕴的文旅产品,到实诚、热情、能包容的城市形象;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到文旅兴业、文旅强市,不断增强的旅游吸引力、文化凝聚力、消费拉动力不仅成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而且带来有潜能的消费、有活力的市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5月14日)

“文旅”在“旅”也在“文”

邹 翔

“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何更好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走进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寻找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头戴簪花、身着马面裙在福建泉州古城找寻“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踪迹;跟随电影《长安三万里》在陕西西安感受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也在于不少县城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了游客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在河北正定县,独具韵味的古城、古香古色的巡游表演,让“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在湖北竹溪县,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给游客带来充满国风和烟火气的独特体验。从实践来看,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6月17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