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
作者: 郑燕璇
课本探微
入乎其内
一、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
1.辨析概念义。
辨析词义,首先要学会辨别概念义。概念义是词的主要意义。对于一些意义相近的词,要仔细辨析它们在词义的范围大小、轻重、侧重等方面的不同。以下分类列举意义相近的文言实词进行辨析:
(1)范围不同。比如“女”泛指女性,而“妇”指的是已婚女性。
(2)程度不同。以“饥”和“饿”为例,“饥”指的是一般的饿,指想吃东西,如《论贵粟疏》的“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而“饿”指的是饿的程度较重,受到死亡的威胁,如《左传·宣公二年》中“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3)侧重点不同。以“恭”和“敬”为例,“恭”侧重外在的态度谦恭,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而“敬”侧重内心敬重,如《礼记·少仪》中的“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4)情态不同。如“步”指“慢走”,“行”是“行走”,“趋”指“快走”,“走”指“跑”。
(5)语法功能不同。以“耻”和“辱”为例,“耻”多表意动关系,如《论语·公冶长》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辱”多表使动关系,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我见相如,必辱之”。
2.辨析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人们在使用词语时,不仅会关注词语本身的概念义,还会附带个人的主观情感和表达风格,这就给语言带来了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所谓的语言感情色彩指的是所选用的词语能够表现表达者的喜怒、爱憎、荣辱等感情。字词情感可分为三大类:褒义、贬义和中性。
褒义词,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赞赏、喜好、尊敬等感情的词。如:智慧、健康、壮观、秀丽等。
贬义词,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贬斥、厌恶、鄙视等情感的词。如:愚人、潜逃、懒惰、自大等。
中性词,不带褒贬意义的词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如:阅读、保护、结果、跳跃、名声等。
而词语的语体色彩,即词语在使用时所体现出来的文体风格和语境特征,主要分为书面语和口语。
比如“告诉”与“告知”。“告诉”是日常用语,表示将信息或事情传达给他人,使其知道。它通常用于口头交流或书信等非正式场合。“告知”则更侧重于正式的通知或传达,语义较重。它通常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如政府公告、法律文件等。
二、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
汉语的词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变化过程复杂而丰富,但是也具备一定的变化规律。词义的变化形式体现为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
1.古今异义。
从古今异义词的范围来看,这种词义变化的规律体现为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等几种。
(1)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如“江”“河”,原来只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的缩小,则是指演变后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后来仅指不好的气味。
(3)词义的转移,是指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象,如“步”,原来指“行走”,现在指“跨出一脚的距离”。
2.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多义实词的变化规律,就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是从本义发展而来的,抓住词的本义,就抓住了这个词的本纲,纷繁的词义就变得简单而系统了。比如“道”的词义有多个:道理,规律;主张;取道,经过;风尚;思想,学说;途径,方法;道路;说;道义。借助词的本义来理解其引申义,词义可以这样关联:“道”的本义是“路,道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经过“引导”可形成一种“风尚”。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出乎其外
片段一: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选自《藤野先生》)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在樱花树下赏花的样子。“油光可鉴”“扭几扭”是中性词,但用于描述这群“清国留学生”,则表现了作者批判的态度。“标致”是用于形容女孩子的,是个褒义词,但用于这个语境,则表现了“清国留学生”不伦不类的样子,讽刺色彩比较强烈。
片段二: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选自《拿来主义》)
赏析
这段文字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词语的褒贬色彩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作者为了表达强烈的批判之情,将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灵活转换,使人不得不叹服作者的表达艺术。本文段中的贬义词有:“染污”“孱头”“昏蛋”“废物”,这些文字鲜明且直接地体现了作者对这三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强烈批判。而“徘徊”“勃然大怒”“羡慕”“蹩”这些词,原本是中性词,放在这一文段当中,也带上了贬义的感情色彩,“徘徊”表明内心的犹豫、懦弱,不敢直面传统文化;“勃然大怒”是指把传统文化全部推翻,表明此人愚蠢。此文段中的“欣欣然”一词,本为褒义词,但放在此语境当中,变成了褒义词贬义化,感情色彩发生了转换,“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欣欣然”和“蹩”连用,讽刺色彩非常强烈,此人“欣欣然”大吸鸦片,展现了他对鸦片的贪婪、渴求的样子,而“蹩”则显示了他走路不稳的样子,与“废物”一词搭配显得很协调。
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小故事,解释黑体字。
(1)临川人张奇游学得(① )一书,乃安石所著。曰:“吾得(② )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③ ),以为安石所言得(④ )之。
(2)陈涉初起之时,用兵(① )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② ),以疲惫之兵(③ ),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④ )其友。
(3)邹忌旦日朝(① )服衣冠,于朝(② )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③ ),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④ )谋臣所景仰。
2.品味下面句子中黑体的同义词,说说它们在表现人物形象上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异同。
(1)“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2)“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