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沙漠种麦人
赵明包下的土地位于沙漠边缘,虽然有昆仑山的融水用于灌溉,但沙土质地不佳,只能用来种牧草。可原本只打算种植沙地牧草的赵明却琢磨起来:牧草的种植相对粗放,自己为何不另辟蹊径种植小麦?粮食给人吃、秸秆给牛羊吃,一举两得。
刚开始赵明试验性地种了一部分小麦,家人朋友都不理解他,但赵明想,既然墨玉县的绿洲也在种小麦,他承包土地又有充足的冰川融水灌溉,那为什么不能把小麦种植拓展到沙漠边上试一试?
不幸的是大量小麦死在了收获季之前,活下来的小麦赵明算了算,每亩产量只有180斤左右,种麦第一年,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不甘心的赵明,选择泡在当地的农资商店,找技术员想办法,找绿洲种粮户学经验。最后,他对接到了新疆农科院的合作企业,从改良沙地开始干起。
经过不断努力,如今四年过去了,亩产小麦已增长到1200斤。每年收获之后,赵明将粮食售出,再把秸秆卖给畜牧企业作饲料,与此同时将小麦的根系松解后还田肥地,亩产提升,收入增加,土地变肥,绿洲也在增加。
赵明种麦治沙的故事,让他在当地变得小有名气,农资企业开始主动上门推销,外地种植户也想来学经验,但他却说,不同地区的沙漠条件未必都一模一样,自己的成功也并非靠蛮干得来,既有昆仑山融水,又有科技助力,才成就了他这个敢于试错的普通人。赵明在新疆土地上的耕种,不仅仅收获了小麦,他的成功还变成了一种可借鉴的经验,这经验不仅仅来自激情和梦想,更来自理性与科学。
(摘编自“央视新闻”2024年6月23日)
素材解读
1.敢于创新。在沙漠中种植小麦,是常人想都不敢想的。面对他人的质疑和不理解,赵明却能坚定自己的想法,寻找不可能中的可能,用科学和理性探索出一条沙漠种植小麦的创新之路。
2.因地制宜。赵明的尝试并非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事先观察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之后以科学为刃,攻坚克难,找到了沙漠中种植小麦这一条出路。当外来种植户前来学习经验时,他又能冷静理性地对待成功,提出要根据不同沙漠地区的条件进行种植。
适用话题
尊重科学 因地制宜 敢于创新 直面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