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使用的艺术

作者: 黄德灿

词语使用的艺术0

神笔沙龙

话题导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境界”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的时,举例说道:“‘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齐己作《早梅》诗,诗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郑谷改“数枝”为“一枝”,齐己佩服,时人称郑谷为“一字师”。一个字,一个词,恰到好处,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词语使用的艺术魅力。

范本呈现

敬畏自然

周国平

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我们要记住,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

人类曾经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对地球为所欲为,结果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并且自食其恶果。于是,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

地球是人的家,人应该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管好这个家,做地球的好主人,不要做败家子。

在这一认识中,主人的地位未变,只是统治的方式开明了一些。然而,反省的深入正在形成更高的认识:人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真的不容置疑吗?与地球上别的生物相比,人真的拥有特权吗?一位现代生态学家说:人类是作为绿色植物的客人生活在地球上的。若把这个说法加以扩展,我们便可以说,人是地球的客人。作为客人,我们在享受主人的款待时倒也不必羞愧,但同时我们应当懂得尊重和感谢主人。做一个有教养的客人,这可能是人对待自然的最恰当的态度吧。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现在大概不会有人公开赞成掠夺性的强盗行径了。但是,同为主张善待自然,出发点仍有很大分歧。一派强调以人类为中心,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利用自然。另一派反对人类中心论,认为从根本上说,自然是一个应该敬畏的对象。我的看法是,两派都有道理,但说的是不同层次上的道理,而低层次的道理要服从高层次的道理。合理利用自然是科学,不管考虑到人类多么长远的利益,合理的程度多么高,仍然是科学,而科学必有其界限。生态不仅是科学问题,而且是伦理问题,正是伦理为科学规定了界限。

人,栖居在天空下,仰望苍穹,因惊奇而探究宇宙之奥秘,因敬畏而感悟造物之伟大,于是有科学和信仰,此人所以为万物之灵。如果高楼蔽天、俗务缠身,人不再仰望苍穹,这样的人无论多么有钱,算是什么万物之灵呢?

人习惯于以万物的主人自居,而把万物视为自己认知和利用的对象。海德格尔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方式称作技术的方式。在这种方式统治下,自然万物都失去了自身的丰富性和本源性,缩减成了某种可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只剩下了功能化的虚假存在。他呼吁我们摆脱技术方式的统治,与万物平等相处。

其实,这也是现代许多诗性哲人的理想。在摆脱了认知和被认知、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之后,人不再是主体,物不再是客体,而都成了宇宙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那时候,一切存在者都回到了存在的本来状态,都在用自己的语言对我们说话。在观赏者眼中,再美的花也只是花而已。唯有当观赏停止、交流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

(选自《安静》,有删改)

优秀习作

敬畏自然

张 伦

大自然中,泉水淙淙,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叫人如痴如醉;长空万里,群山苍劲,海洋浩瀚,使人叹为观止。不同人眼中的大自然各不相同。

艺术家眼中,大自然是奔腾的骏马,傲娇而又豪迈;是失恋的少女,美丽而又略带哀伤;是一首写景小诗,清新而又隽永……苏轼看到长江,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豪迈无比;李白看到庐山,吟出“飞流直下三千尺”,气势恢弘;柳永看到钱塘江,赞叹“三秋桂子”和“十里荷花”,场面壮观。《瓦尔登湖》《老人与海》不也写出了大自然给予人们的启迪吗?还有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大自然是艺术家创作的不竭源泉。

然而不少科学家却把大自然看成一个严密的系统,视作一部精密的机器,认为人类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开放利用大自然,甚至有人认为可以主宰大自然,于是以万物之灵的姿态俯视大自然、改造大自然,恐怕某一天每只蝴蝶身上都是同样的花纹,每棵树都有着同一种姿态……大自然已经被人类破坏得千疮百孔。

大自然和人类都是客观存在于宇宙间的,我们人类要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才能共存,否则大自然一定会反噬人类。

朝晖夕阴,花开花落,潮起潮退,寒来暑往,大自然就这样存在于宇宙间。相较于广袤的原野,人类显得很渺小;相较于深沉的大海,人类显得很浅薄。虽然人类的出现远远晚于大自然,人类也是大自然孕育的生命,但是因为人类经过进化,有很大的主动性,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动手能力从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人类要生存,对大自然进行改造开发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任何的开发和利用都得思考生态平衡,都得敬畏自然。

相较于人类的贪婪,大自然是多么的无私,无论是炮火硝烟,还是野蛮掠夺,大自然一直以父母般的宽厚原谅人类给自己带来的累累创伤。但是大自然不可能一味容忍人类的狂妄,大自然也有承受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定会爆发,从而反噬人类。洪水灾害,土地沙漠化,气温升高……其实这些都不是大自然的反噬,而是人类自己的反噬,有果必有因。如今再回看“人类战胜了自然”这句话是多么的可笑!

我们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应敬畏自然、爱惜自己的家园。

【湖北武汉市第六中学高一(5)班】

众说纷纭

王子涵:两篇文章的题目都是“敬畏自然”。“敬”代表严肃、认真,指做事严肃以避免犯错;“畏”则指慎重、谨慎,强调不懈怠。“敬畏”通常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产生,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如果换成“重视”,情感态度就有了巨大的改变。“敬畏”一词实际上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两篇文章正文部分都有大量词语从正面或反面来呼应“敬畏”。在周国平的文章中,正面呼应的有“虔信”“顺应”“尊重”“感谢”等,反面呼应的有“为所欲为”“食其恶果”,通俗词语呼应的有“败家子”“羞愧”等。周国平是哲学家,分析问题使用的词语大多偏重理性。

夏佳欣:同样一个主题,阐述基本相同的道理,在语言表达、遣词造句上差别很大。张伦的作文,虽然是一篇学生习作,但是青年学子的激情洋溢在字里行间。这一点在词语运用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你看“如醉如痴”“失恋”“哀伤”等,带有青年的情感特征。

黄泽曦:不少同学在选用词语时,喜欢将别人用过的所谓的好词,不加思考地搬到自己的文章中,给人一种华而不实、油头粉面、情感苍白的印象。两篇范文标题中都有定调词语“敬畏”,但正文中相同的词语却很少。我们阅读范文时要注意品味语言,消化吸收,借鉴使用,不能照搬。

技法点睛

1.使用词语要注重强化形象。词语在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还常常包含形象义。这样的词语在特定语境下最容易引发读者回味,营造一种诗意。词语的形象义是语言丰富性和表达力的重要体现,使得我们能够用有限的词汇来表达无限的思想和情感。

2.使用词语要巧妙运用修辞。在词语的选择与搭配上,注意锤炼,以收到精当、含蓄、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妙用词语,让词语附带一种修辞特点,就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3.使用词语要准确表达情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说服力,让词语携带一种感情温度。因此,需要准确区分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

此外,要注意关键词语应扣合题目和正文,起到文眼和点睛的作用。

上一篇: 论证语言
下一篇: 方圆相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