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非遗传承的舞台上熠熠闪光

作者: 高雨

让青春在非遗传承的舞台上熠熠闪光0

热点聚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年轻人苦学技艺,成为非遗传承人。他们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通过独特的创意与巧思,让老技艺更加贴近生活。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非遗传承,任重而道远。如何守住初心、顺应时代、敢于创新,让手工技艺传承下去并绽放光彩,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纵深剖析

1.顺应时代,敢于创新。

非遗的保护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对于青年非遗传承人来说,把传统技艺和新时代的生活审美结合起来,需要做出更多适合当下生活场景的创新。但创新亦要守正,要坚守其本味,不可华而不实。此外,还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改造和广泛传播传统技艺,让其更加贴近生活,从小圈子逐步走向大市场。

2.执着专注,苦练技艺。

非遗之所以珍贵,不仅源于其所传递出的历史厚重感,而且源于精妙的技艺、高超的水平。要掌握甚至精通一门传统技艺不可能一蹴而就,拼的是日积月累、勤学苦练。须怀有敬畏之心、耐得住寂寞,埋头虚心学习、苦练过硬本领,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用精湛的技艺传承非遗之美。

3.传承文化,发扬光大。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青年应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让非遗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任务驱动

1.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遗“守”起来。

当非遗走进年轻人,传统就有了延续的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重点在于积极培养传承人,彰显传统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未来,我们要在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上持续发力,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为更多传承人走进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传统技艺搭建舞台,吸纳更多“90后”“00后”加入传承行列,助力更多年轻一代心无旁骛地做好“手艺人”和“守艺人”。

2.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遗“活”起来。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们用青春传承古法,找准非遗和时代需求的结合点,借力科技创新,让非遗“老树发新芽”,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活”起来,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文化。

3.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遗“用”起来。

非遗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让非遗融入生活,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青年一代对现代技术具有敏锐触觉,擅长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融合,借助网络技术普及产品,助推更多的“指尖技艺”孵化成“指尖经济”,服务民生、惠及百姓,越来越多的青年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遗余力,让“好手艺”变成“金饭碗”。

多方观点

为新时代的“非遗青年”们点赞

翩 翩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已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年轻人占比逐年增长,为非遗传承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越来越多的优秀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非遗保护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稳步壮大,青年更是其中的有生力量。

非遗需要青年助力,青年也需要非遗文化滋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能够为青年成长提供丰厚养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现实问题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利己和利他等方面遇到成长困惑,这些都可以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找到启迪。

如今,不少青年不仅可以通过非遗技能安身立命,还带领老艺人以及更多人走上致富路。可以说,在承载着厚重精神文化内涵的非遗的润泽下,他们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成长为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的新青年。

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创造明天。当青年遇见非遗,非遗保护事业便有了源源不断的磅礴生机。为新时代的“非遗青年”点赞!也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事业中来,不断开创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让非遗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2022年8月12日)

青春遇见非遗,为“活态传承”添动力

陈佳博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围炉煮茶,缘起中华民族优秀的茶文化。如今在“国潮热”的驱动下,这种传承千年的中国饮品,以席卷之势走红网络。

“围炉煮茶”持续“破圈”,不是“非遗活化”的一次偶然成功,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双向奔赴”大势下的一个缩影。勾条、打尖、传花的技艺与影视剧巧妙结合,“娘娘同款”的南京绒花发簪别具质感和芳华;织秀、面塑、剪纸等“老物件儿”,搭上文创、直播的“快车”,与当代审美碰撞出迷人火花;京腔民谣《武家坡2021》越来越“火”,字正腔圆的京剧味儿和流行音乐的时尚感兼具,戳中了很多人的中华文化兴趣点……事实证明,通过流行的“打开方式”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一系列非遗文化正登上更主流的展示舞台,赢得一众拥趸。它们不再是横断山脉之上的“高岭之花”,而是深入更接地气的年轻群体中生根发芽。

让非遗活化,让经典流传,这是保护的目的,也是传承的要义。昆曲、京剧、二十四节气……我国已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非遗的保护传承,守正是基础,创新是重点。无论是极具仪式感和氛围感的“典雅别致”,还是蕴含嵌入百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抑或是“牵手”科技与时俱进,都能为“非遗”拓展更加立体和宽阔的生命空间。

当青春遇见非遗,恰似古树迎来生机。随着年轻一代的加入,文化传承,有当下更有未来;非遗利用,有探索更有实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青春力量的加持下,非遗定能在薪火相传中绽放迷人的光彩。

(摘编自“南通网”2023年1月11日)

上一篇:
下一篇: 抱负与使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