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在天上的非遗文化
在温暖的春日里,仰望天空,常能见到色彩斑斓的风筝在云端自由飞翔。你们知道吗,风筝不仅是一种玩具,还是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风筝的历史
鸢是一种凶猛的鸟,外形与鹰相似,我国古代的风筝是模仿这种鸟的形状做的,所以叫“纸鸢”。
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经过三年研制,成功制作出人类最早的风筝。后来鲁班用竹子对墨翟的风筝进行了改进。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人们才开始用纸做风筝。
风筝最初被用作军事工具。它们在空中飞翔,用以测量距离、传递军事情报,甚至作为扰乱敌军、测试风向的战术工具。那时的纸鸢,是战争的使者,是策略的延伸,是智慧的体现。随着时光流转,烽火暂时熄灭,纸鸢也逐渐远离军事的硝烟,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成为和平与欢乐的象征。
到了明清时期,纸鸢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形态也更为多样。艺术家们将绘画、诗词、书法、音乐等元素融入其中,使纸鸢成为了综合艺术的载体。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
红楼春趣
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宝钗等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回头向翠墨笑道:“你去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日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雯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回说:“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有改动)
风筝的传承与创新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风筝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不断更新换代。
现代风筝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样式和技艺,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元素,如使用轻质高强度的材料、采用先进的制作工艺等。
风筝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和健身休闲娱乐活动开始普及,国内外的风筝比赛也促进了风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时至今日,中国的放风筝活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活动,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它为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舞台,同时也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风筝的文化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风筝,也创造出凝聚着中华民族魅力的文字与绘画,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传统风筝绘制纹样中随处可见的吉祥寓意:福禄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跃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余、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