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乡愁夕阳山外山,行振兴今宵别梦寒
作者: 屈宝颉
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于是有了漂泊,有了远方;异乡安置不了灵魂,于是有了惆怅,有了归乡。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乡土情怀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日益显著,乡村的衰败如同一幅褪色的画卷,勾起人们无尽的乡愁。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要问:故园,你将何去何从?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那悠悠回响,是对乡愁的深切眷恋。从《诗经》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再到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那份怀乡思亲的亲情意识与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穿越千年,从未改变。从少年时的温馨记忆,到壮年时的衣锦还乡,再到暮年时的落叶归根,乡愁荡涤在每一位游子心中。故乡的山水,是心灵的港湾;故乡的亲情,是抵御风雨的盾牌;故乡的血脉,是割舍不断的纽带。乡愁,如同融入骨血的基因,永远铭记在心。
烟波浩渺,风帆正扬,那远方的呼唤,是乡村振兴的号角。在毛相林绝壁修路的坚韧身影中,我们看到了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在申纪兰扎根农村的执着信念里,我们感受到了对土地的深情厚谊;在黄文秀献身扶贫事业的英勇事迹背后,我们体会到了为家乡奉献的崇高精神。这股乡愁的力量,正激励着无数青年心系故园,回到乡村,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家乡的振兴之中,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篇章。乡愁,已化作一股不竭的动力,推动着乡村的蜕变与重生。
当田间弯曲的小路变为生硬的直线,当乡土气韵浓厚的古屋变为风格统一的楼房,我们不禁发问:振兴后的乡村是否真的留住了乡愁?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是文化的复兴。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去保护那些即将消失的乡土记忆,去传承那些珍贵的乡土文化。我们应留住乡村的“青山绿水”,保留乡村的风貌与韵味;珍视乡土文化的价值,传承乡土精神,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仍不忘那份浓厚的乡土气息。如此,才能真正留住乡愁,让乡村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
今宵,或许有人在异乡仰望星空,低吟“月是故乡明”。那轮明月,如同乡愁的化身,照亮着每一个游子的心房。月光如丝如绸,温柔地拂过每一寸土地;月光如银如水,恒久地照耀着乡土的情怀。在那片被月光轻抚的土地上,乡愁是永恒的旋律,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
评点
文章深情地以“乡愁”为线索,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细腻描绘了乡土情怀的厚重与深远。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巧妙融合,展现出对故乡深沉的爱与对乡村振兴的热切期盼。文中穿插的历史典故与现代人物事迹,不仅丰富了文章的人文内涵,也彰显了乡愁作为精神纽带的力量。结尾处,以月喻乡愁,意境深远,引人遐想。全文情感真挚,人文关怀浓厚,是一篇充满温度与深度的佳作。
(指导教师:王贤斌/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