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隅读华夏浪漫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桑维

一城一隅读华夏浪漫0

当我们翻开地图册,看到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城镇,追溯这些地名的来历时,往往会感到吃惊:这些看似千变万化的名字背后,居然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深刻的哲学思想。乡土与家国、山川与人文、历史与现代,有机地融合在小小的地名中,浓墨重彩地书写着中华文化,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

在草木山川中命名

隽美的山水、众多的物种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那些星罗棋布的地域,共同构成一幅属于大地母亲的山河画卷。

见山

中国历来推崇名山。秦汉之前,“三山”之名,多指向昆仑、不周等神话传说中的巍峨神山,它们矗立于天地之间,寄托着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无限遐想。秦汉以降,随着求仙之风的盛行,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逐渐成为了世人向往的仙境。烟台市的蓬莱区,因为有着海山仙境,两千多年前,汉武帝东巡“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蓬莱”由此成为我国境内唯一以文化信仰中虚构仙山名命名的地名。

兰州,这座黄河岸边的古城,其渊源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的郡县设置,彼时名为“金城郡”,象征着坚如磐石的地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改金城郡为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这是“兰州”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在史册上。作为西北地区的军事要塞和经济中心,兰州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时至今日,兰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继续在中国西北地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见水

如果说山是高大巍峨,那么河便是奔腾不息,因河而命名的地名同样数不胜数。济南,这座位于山东省中部的城市,其名字源于古代的“济水”,这是一条曾流经山东半岛的重要河流。如今,由于地理变迁,济水已经消失,但济南的泉水却仍然流淌不息。

位于山西西南的临汾,则以地处汾水河畔而得名。早在先秦时,这里就已是众多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隋开皇三年置临汾郡,此名沿用至今。其下辖的襄汾县境内还曾发掘出旧石器时代的丁村遗址与新石器时代的陶寺遗址,说明在远古时期,先民已于汾水流域定居。千年风云变幻,唯有汾水依旧平静地流淌在汾阳市、汾西县、临汾市等地名中,最终汇入黄河,成为浩瀚华夏文明之一粟。

见生灵

在中国的历史深处,动植物的踪迹,也曾是地名由来的一部分。今天的人们或许很难想象,人口高度密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曾是华南虎的狩猎场。宋代学者周密的《癸辛杂识》中便有“近岁平江虎丘有虎十余据之”的记载,可见如今已是名胜古迹的苏州“虎丘”在宋代确是名副其实的“有虎之丘”。自明清以来,随着人类的大肆捕杀,至20世纪90年代,野生华南虎已难觅踪迹。只有遍布江南各地的一百多个带有“虎”字的地名,提醒着人们虎啸江南的往事。

湖北嘉鱼县的地名则源于当地渔业丰富。据清同治五年编撰的《嘉鱼县志》记载,当地比邻长江中游,“断岸孑立,砥柱江滨,夏月水涨时,拨起波涛中,有鱼跃之象”。又因盛产一种名为“子午鱼”的江鲜,最终被南唐后主李煜的爷爷李昪依照《诗经·小雅》中“南有嘉鱼”一句,将地名从乡土味十足的“鲇渎镇”升级成了富有文艺气质的“嘉鱼县”。

见物产

当然,对人类而言,动植物最显著的功用还是“吃”。陕西米脂县有一条米脂水,其地沃野,宜于种粟(小米),米汁如脂,故名米脂。

河北枣强县历史悠久,西汉景帝二年,分广川县地置枣强县,只因这里枣树生长茂盛,类似命名的还有枣庄。

在福建莆田,温暖的气候与密布的水网,自唐代起便成为荔枝的乐园,素有“荔城”之美誉。2002年莆田调整行政区划时,因荔枝美景随处可见,遂以古名“荔城”设区。

在文化传统中命名

在文明演进的道路上,中国人将自己的传统美德、世界观和价值观融入地名当中。这些地名仿佛是古人书写在大地之上的纪念丰碑,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向往和平

“京”在古代有“大”的意思,北京,这座承载着无数辉煌与梦想的城市,自古便以“京”字命名,寓意着尊贵与权威。作为首都,北京的地名不仅凸显了其地理位置的显赫,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国家中心地位的认知与尊重。在这里,每一座宫殿、每一条胡同,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关于权力与荣耀、统一与集权的辉煌历史。

山东省的泰安,其名则源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的美好愿景。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不仅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尊严与力量,更寄托了中华民族对于山川自然的敬畏与崇拜。泰安之名,深刻地体现了人们对于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向往与期盼,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如泰山般坚韧不拔,共同守护这片土地上的和平与繁荣。

道德修养

湖北孝感,这座城市因孝道而得名。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的故事,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流传。孝感之名,既是对董永高尚孝行的颂扬,也是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这一传统美德的鲜活例证。在这里,孝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华民族家庭伦理不可或缺的核心。

此外,在浙江义乌这座闻名遐迩的商业城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当时名为“乌伤”,后来改名为义乌,寓意着“以义为先,勿以小利伤义”。义乌之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义”与“利”的价值取向,也反映了在商业活动中坚持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在这片土地上,勤劳、诚信的人们用智慧和汗水,不断书写着关于诚信与义气的传奇。

哲学思想

地名不仅与历史故事相关,还与哲学思想相联系。甘肃省酒泉市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西汉武帝时期。名将霍去病在与匈奴激战中,一举将匈奴驱逐到玉门关外,汉武帝闻捷报后,特赐美酒一坛以犒赏将士。可是酒少人多,应该如何分配?霍去病决定把酒倒入泉水中,使得每位将士都能品尝到胜利的甘甜,“取一樽,复生焉,与天同休,无干时”,酒泉因此得名。地理与哲学,在传承千年的中国地名中得到了辩证统一。

诗词歌赋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第一座高峰,既是典故与成语的主要来源,也是人名、地名在选取时的重要参考。《诗经》中典故所蕴含的文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持续追寻并保持的斯文、典雅与体面。河南省的南召县,得名虽然很有可能来自方位与姓氏的组合,但“南召”也暗合了《诗经·召南》的篇名,而《召南》又是赞颂西周名臣召公治理有方的篇目,所以选用“南召”作为县名,自然也就古雅了几分。

在历史变迁中命名

时代变迁中,地名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构成了时间维度上的无限延伸,将宏大的国事寄托于无尽的乡思中。

帝王好恶

天津之名虽然生于战火,但“天”字背后却充满明成祖傲视群雄的王者之气。明建文元年(1399年) 七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战事之初,建文帝一方占压倒性优势,但由于南军指挥系统昏招迭出,以致战局在一年后逆转。燕王朱棣亲自提领大军,自北平出发,不久后大军即抵达一个叫海津镇的地方。此处是元延祐三年(1316年) 在直沽所设的行政建制,燕军从此渡河,一路挥师南下。经过几年征战,朱棣最终攻破南京城,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了他梦寐以求的皇位。永乐二年(1404年),已加冕为帝的朱棣想起当初海津镇的那个渡口,遂昭告天下,将此地改名为天津,意为“天子津渡”。

朝代更迭

靖康二年,北宋东京城破,徽、钦二宗被金人绑走。20岁的康王赵构临危受命,在河南商丘匆忙称帝,扛起了延续大宋国祚的重担。但是赵构心里清楚,自己尚不是金国的对手。在卧龙山暂住的日子里,赵构决定改元,以振国运。1131年,高宗发布诏书,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改年号为“绍兴”,并在当年将驻地“越州”升为“绍兴”府。绍兴的坐标自此定位在中国的版图上,近1000年里,这里走出了陆游、贺知章、徐渭、张岱;近100年里,这里走出了鲁迅、蔡元培、钱三强、竺可桢……

以年号改地名是古时皇帝的常见操作。“瓷都”景德镇因在昌江南岸,原名昌南镇。宋景德元年(1004年),真宗皇帝赵恒对此地出产的优质青白瓷爱不释手,便以其年号“景德”命之。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被升为地级景德镇市。

历史故事

“驻牧之境,则路断人稀,险阻尤甚。”这是史书对四川阿坝红原地区的描述。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红军长征期间,日干乔草原湿地是红军过草地最为危险的地方。这里泥潭密布,气候无常,时而冰雹、时而大风、时而艳阳高照,不少红军战士在饥寒交迫中长眠在这片草地上。“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和“红军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红军过草地期间,牧民群众为红军担任通司和向导,并且将自己家赖以生计的青稞和牦牛提供给红军。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高度评价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时藏羌人民的革命精神,并深情地将其赞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1960年7月,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草地艰难行及川西北人民在中国革命危难关头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红原县,因周恩来为其题写“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故名为“红原”。

主题思考

地名被称作人类历史的活化石。除实用性之外,它与时间对话,刻度历史。从这个意义来说,守护地名就是守护一城一地的特色文化。千百年沿用的老名字,蕴含“根”与“魂”,透过它们,可以照见悠悠文脉,回溯历史风烟,感悟时代变迁。

地名承载城市风格与品位。它是一方水土的符号化表达,守护地名就是守护“乡愁”。林海音笔下老北京的天桥、白云观,鲁迅书写的绍兴记忆等,这些个人叙事中流淌的情感,都是城市共同记忆的一部分。地名所寄托的“情”与“思”,让我们看见家乡、记住家乡、想念家乡。

地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态,是社会风貌和时代演进的重要见证,具有历史文化、审美符号等多重价值。地名文化像一路奔腾的河流,宽阔而丰厚。

打开地名,就是开启一程文化之旅。将城市特色地名和时代讲述结合起来,必将汇成一幅绚丽动人的长卷,让我们在地名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参考资料:《地名里的中国》等/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