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点之责任担当(二)国家认同
作者: 张雪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习俗,对国家历史文化了解与认可,对国家的发展怀有强烈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是中国当代青年国家认同的具体体现。
真题链接
2022年新高考II 卷: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选择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事迹。“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这句话提纲挈领,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紧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选择、创造、未来”。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从个人选择、奋斗创新、建设辉煌未来等角度下笔,表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进行关于对职业规划、奋斗目标、历史使命的思考。
2023新课标I 卷:作文题以“故事是有力量的”为核心引导学生思考好故事的价值和意义。考生可以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切入,以“讲故事”为载体,讲述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也可以谈论中国在科技和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或者关注国家的进步和民生的改善等,体现高中生对国家的了解、认同和支持。
2024年高考北京卷:以“历久弥新”为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传统价值观等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内容,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分析和思考其在今日的价值,以表达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角度一:与时代共振,担时代责任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徐艳春
国家的进步,镌刻着青年的足迹;民族的未来,寄希望于青春的力量。青年总是与时代大潮同向同行,青年也总是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责任担当始终是进步青年的鲜明特质,他们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推荐素材
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名单中,80后科学家吴丹名列其中。吴丹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即被聘任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助理教授,主持美国国家卫生所R01、R21、R03等项目,是当时领域内冉冉升起的一颗科研新星。身在异国他乡,但吴丹一直关注着国内磁共振领域的发展。
“我们国家磁共振领域正在迅速发展,报效祖国的机会来了!”2018年,33岁的吴丹毅然回到母校,为建设学科发展贡献力量。然而,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吴丹原本的研究是针对动物的磁共振技术,而回国后要转到研究针对人体的生物工程技术,在理论、实操上都有许多新知识。那段时间,她夜以继日地专研新知识,虚心向周围科学家请教,学习全新的实验技巧。半年过后,她成为了针对人体的前沿磁共振成像技术研发的专家。“我的成长,是和中国的磁共振成像产业的成长同频的。”
素材点拨
责任心和使命感兼具的中国青年,在时代发展、民族复兴中发光发热。他们不论处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一旦时机成熟,他们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国内,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正如第27 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吴丹,即使面对全新领域,她始终苦心钻研,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
文题
“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也可以指在思想、行动等方面的共鸣或协同。
在当下的中国,各行各业的青年以不同的方式唱响青春旋律,与时代、国家、人民共振,把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中。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此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部分共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切入关键词“共振”,并概述其内涵,强调两事物之间在思想、行动等方面的共鸣或协同,强调相互作用、目标一致性。第二句话是材料的中心句,“各行各业的青年”揭示了写作的对象和素材选择的范围,可以是百年前的青年先烈,也可以是当下的年轻人;可以是从事高精尖的科技精英,也可以是扎根农田的新时代农民。身份不同,行业不同,但青年的精神和品质是相同的,即着重强调各行各业的时代青年都要有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将个人闪亮的青春与家国人民同频共振,勇于肩负民族复兴的大任,只有这样,生命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例文
与时代共振,奏响青春乐章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王唐均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代青年都以其独特的姿态,与时代同频共振,书写辉煌篇章。如今,站在新时代潮头的我们,更应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共同奏响青春最强音。
“共振”不仅是物理现象中的共鸣与协同,更是青年人与时代、国家、人民紧密相连的生动写照。无数青年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理想,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前行道路,彰显出这一代人对未来的无限热忱和责任担当,合力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我们看到无数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身影。他们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夜以继日地投身于科研工作中。年轻的“嫦娥”团队,他们平均年龄不到三十五岁,已成功地将中国的探测器送上了月球背面,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突破。这些青年科学家用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同样有一群青年,他们放弃了城市的繁华与便利,选择回到家乡,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田野。90后王仕钦,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崇州人。2014年前往德国留学,2021年回到家乡。王仕钦作为成都清风稻香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希望能继续学习和利用现代化的知识及管理技术来提高农业种植科技化水平,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而江苏溧水的陈帅宇,则带着科技之光回归,用智能温室与物联网技术让农业焕发新生。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青年当先”的深刻内涵,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许多青年活跃的身影也令人瞩目。他们通过参加国际会议、文化交流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成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搭建起中外友谊的桥梁,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这些例子,无一不证明了新时代青年与时代共振的紧密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股青春力量的一部分。无论你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就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
未来属于每一个奋斗的你。
评点:作者巧妙地将“共振”这一物理现象引申为青年与时代、国家、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形象生动。文章通过具体实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和国际交流等领域的积极作为。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语言流畅。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内容稍显重复,如对青年贡献的描述可以更加精炼,以增强文章的深度和说服力。
角度二: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王玥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老智慧的凝结,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沟通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必须进行创新性表达,方能大放异彩,历久弥新。例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又如利用数字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制作传统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等,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加深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推荐素材
游戏《黑神话:悟空》以中国神话为背景,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吸引了超乎预期的广泛关注。
据游戏主创团队介绍,为了确保游戏中故事场景的真实还原,主创团队特别前往山西晋城进行实地采风,于当地的文物与彩塑艺术中汲取灵感,力求每一处细节都充满历史的厚重感。在采风过程中,制作团队对晋城玉皇庙内的二十八星宿进行了详细的实景扫描。通过精心设计和精确建模,制作团队成功地将这千年古庙及其内部的“亢金龙”“虚日鼠”等二十八星宿神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游戏之中。玩家在游戏中不仅能够探索到这些富有历史意义的场景,更能与之互动,体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这使得原本遥远的历史符号变得生动具体,大大增强了游戏的文化底蕴和沉浸感。
素材点拨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经过无数次改编、演绎,已经成为“母题”式的传统文化范式,其叙事方式、人物塑造和精神内涵都已深深刻入中国人的心里,成为独特的文化印记。《黑神话:悟空》以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为蓝本,却并未止步于简单的复刻与还原。它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游戏技术,将原著中的神话世界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玩家面前。从精细入微的场景建模到栩栩如生的角色塑造,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制作团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诠释。
游戏中,传统文化元素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通过游戏内的互动体验,让玩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这种深度挖掘与融合,丰富了游戏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题
“博物馆热”成为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成为生活方式,博物馆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也是人们借以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场所。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的第一句话描述了“博物馆热”这种文化现象,展现出当下社会的新风尚和大众对于历史文化的关注与认同;第二句话提示了博物馆的重要作用:保护和传承文明,承载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记忆,唤醒与强化人们的民族情怀与国家意识。文章不能只局限于谈“博物馆”本身,更需要进行深入思考,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题目虽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但需要通过论述来回应或隐含地解决诸如“为什么博物馆会热起来”“博物馆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文化创新成为了推动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现代博物馆延伸开去,还可以谈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问题。当传统文化与数字化、虚拟现实或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能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需求,从而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使人们更加珍惜和爱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从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参考立意: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打破时空界限,创新继承传统;博物馆热背后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例文
心怀虔诚,沧海拾珠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邹鉴蓝
“运河上的舟楫,摇曳着从远方驶来。穿过春秋战国的烟火,载来诸子百家的争鸣。桨声帆影,江通南北,河长水悠,化成人文。”这段序言令人对大运河博物馆悠然向往。博物馆是历史的守护者,它像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能够跨越时间的河流与历史面对面。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份古老而神秘的苍凉美,让人在静谧中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
近几年,“博物馆热”成为了一种文旅现象。故宫博物馆,网络预约、放票即空;陕西历史博物馆,预约门票日均点击量超过60万;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特展,吸引观众四十多万人次……“到博物馆去”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标志着大众对文化艺术的尊重和关注,更使普通人有意识地去了解历史,了解其中的文化。
历史的遗迹开始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那些曾经衰败遗失、颠沛流离的文物与宝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欣赏与铭记。“艺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在沧海桑田的山河颜色无数次更改以后,还能够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去安放我们流离失所的精神乡愁,唤醒人们鲜活的感官记忆,带领我们回到曾经的故土。”走进博物馆,我们与先辈对话——528厘米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上,张择端正在默默讲述一千多年前汴京城的富丽繁华与盛世危机;莫高窟中栩栩如生的塑像,是古人在深情描绘一生追寻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