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任务

作者: 萤火

一、主题综述

1. 主题引入

“苦难与新生”系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也是一组具有奇妙思辩关系的反义词。“苦难与新生”是并列关系。“苦难”是人或物在困境中所遭受的身心之苦:人会受挫折,环境会受破坏,社会可能经历浩劫……“新生”作为“苦难”的对立面,便是人或物在困境之后的崛起。

2. 主题延伸

角度一:洞察苦难的本质问题。

关于如何面对苦难,本单元文学作品给予不少启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洞察苦难的本质。夏衍以身犯险,深入调查包身工悲惨生活原貌;王愿坚以细腻笔触再现革命先烈牺牲的故事等。创作者无惧苦难,敢以笔为刀割去引起苦难的毒瘤,不可不谓智慧。

角度二:挖掘苦难的精神价值。

辩证看待苦难,我们便能从中收获意想不到的财富。孙犁在《荷花淀》中以诗意的笔墨呈现农村女性的精神成长,正是这种辩证思想的体现。面对战争,就要面对朝不保夕、夫妻离散等各种苦难,水生嫂们从质疑水生、理解水生,最终成为水生,实现精神的成长,这些都要依赖于困境的激发。苦难起的是引起警示、激发斗志的作用。

角度三:探寻新时代“猛士精神”。

鲁迅笔下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种猛士精神是中国传统革命精神的浓缩。当下我们不需面对生死抉择,但要面对显性的挫折与隐性的祸患,我们同样也要学会这种猛士精神,敢于面对、质疑与挑战,去直面问题、突破自我与社会的局限、解决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

角度四:永葆“新生”的希望之光。

世间万物,福祸相依。这并不是说你什么都不做就可以实现苦难中的新生,而是强调在困境中必须要心怀生的希望,以希望之光照亮困境中的自己,明确方向,激发斗志,完善理性,冲破黑暗迎接曙光。这缕希望是鲁迅们心中对正义的坚守,是夏衍们对平等生命的守护,是赵树理们对新生活新思想的珍视。这一缕缕希望构筑起了宽阔光明的前路,让前行的人们矢志不移。

角度五:体悟生命起落之美。

李叔同曾言:“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不在失意中消沉,不在得意中沉湎,以从容的心态感悟人生的四季,未尝不是一种新生。新生不只是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生命观的成熟。这对当下被焦虑之风裹挟的人们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高考文题链接

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考查学生对“强与弱”转换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由弱变强”不是争强好胜,而是解决问题的云散月明,是破局过程中的自我成长。“由弱变强”是对新生不灭的希望,“由强变弱”是居安思危的未雨绸缪,二者都可以指向“新生”。考生如果能从这个角度立意,深入阐释“强与弱”的概念,可以将这篇文章写得深刻。

三、主题演练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24 年巴黎奥运会,中国选手张博恒在体操个人全能决赛前志在冲金,不料在首项比赛中失误,排名第二十名。虽然他一路猛追,但最终摘银,与金牌失之交臂。我们在他脸上看到难以掩饰的遗憾,也从他的表现看到不放弃的坚强意志。是的,向前看,不一定是成功,也可以是成长。

关于“成功与成长”,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写作过程重在思辨。“夺金”是成功,这样的成功关注最终目标,直观却功利,持这种态度的人就容易患得患失,反而容易失败;若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一路向前,注重过程中人的成长,是有温度的人生智慧。持这种态度的人能以明媚的姿态向上生长。这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成功。因此,思辨不仅涉及对关键词的分析评价,还涉及二元关系转换,而转换的钥匙在于“向前看”。

“成功”一词如何界定,是可以讨论的。张博恒在暂时失利后经过一路猛追最终摘银,未尝不是一种成功。成功只是一个结果,成长才是成功的本质。成长是向前的,是不惧失败、不焦虑结果、不以一时的成功自矜的。聚焦关键词进行分层阐述可以让文章思路更清晰。

例文

奏响自己的进行曲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蔡家玥

志在冲金的张博恒在奥运会上遗憾摘银,却也因此锤炼了他不放弃的意志。成功是阶段性目标,是牵引突破与成长的引擎。而成长是贯穿人一生的主旋律。成功固然值得追寻,但成长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成功是结果的圆满,而成长是过程的收获。中国古代士人有“止于至善”的追求。但“至善”是成功的最高境界,“止于至善”的核心不在绝对圆满,而在修身成长过程中的不断参省。考古学家王炳华于1972年请命赴喀什考查,不过三日便因粮竭而返。这次行动缺乏精确的考古仪器和路线记录,在考古学史上不算成功,却让王炳华在古上”的真谛。重要的不是阶段性的成功或绝对的无瑕,而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跋涉与探索带来的收获与成长。这种持续性的成长方能带来个体真正的成熟。

成功是与他人比,是战胜对手,拔得头筹;成长是与自己比,是在自己的季节里从容地开花结果。苏轼被贬黄州,终日扁舟草履,在山水之间,失去了成名后万人瞩目的光辉,他在孤独的内省中走向精神的独立。与仕途通达的士大夫群体相比,苏轼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也正是这样的失败,让他得以远离世俗的矫饰,成长为真正的自我。一味追求成功,难免在向外张望中埋没内心最澄澈的、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而成长,是在内心鸣奏自己的进行曲,向更辽阔高远的彼岸前行。进一步看,与他人比较得出的成功更倾向于功利的“有用之用”,而成长则更倾向自我成熟的“无用之用”。在获数学奥林匹克国际金牌后,付云皓选择任教于一普通师范院校,却被一篇题为《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报道推上风口浪尖。面对质疑,他仍坚定“在脚踏实地处从事基础教育”乃生命意义之所在。成功的标准在于世俗,而成长却是内在的评价源,让我们得以在坚定的求索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觅得心灵的自洽。

无论是纵向观望,还是横向对比,成长都展现出比成功更深厚的价值。愿我们都能拥有坦然应对生命升降起落的韧性,在内心奏响属于自己的进行曲,步履不停,奔赴成长的彼岸。

评点:文章标题运用比喻修辞,颇有诗意;作者对于“成功”与“成长”两个关键词的概念界定是相当精到的。成功是结果的圆满,是一时的,是功利的表面的;成长是过程的收获,是人生价值的核心,是淡泊的本质的。在二者的比对中将其本质区别清晰厘定,让人眼前一亮;论据丰富,论证聚焦论点,极具针对性。

(编辑:李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