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考作文”写高考作文
作者: 凌丽近几年,大多数高考作文题都具有“辩证性”“青年指向性”,体现在写作话题上,或是“二元思辨”,或是“三元思辨”,或是“成长感悟”。因此,历年各套高考作文常常会呈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命题特点,例如2022 新高考Ⅰ卷和2024 天津卷作文试题都是以相对的概念为话题,体现思辨性;2023 新课标Ⅱ卷和2022 浙江卷都以青少年的成长为主题……基于这样的特点,作文真题不仅在审题立意上可以互通,在素材运用方面也可互通,特别是一些材料丰富的作文题本身就是值得挖掘运用的绝佳素材。
下面以历年高考作文材料作为素材来源,结合2024年的作文真题进行写作运用。
一、高考作文中的“相对论”
2024天津卷——“被定义”与“自定义”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素材来源:2024 新课标Ⅱ卷
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运用示例:在人类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新定义的产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要促使新定义产生,首先需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例如“嫦娥四号”任务成功探索了月球背面,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也为月球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定义。此外,开放的心态和持续的好奇心,也是推动新定义产生的不竭动力。正如探索太空一样,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不断地在认知上推陈出新,拓展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定义。
二、高考作文中的“经典力量”
2024北京卷——历久弥新
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素材来源:2022 高考全国甲卷作文材料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运用示例:在《红楼梦》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情节中,不同人物对匾额题名提出不同的意见,展现了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具体而言,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借用“翼然”二字,显示了对经典文化的尊崇和依托;而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泻”字用于命名,虽富有创意,但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相较之下,贾宝玉所提议的“沁芳”,既反映了园林的自然美景,又融入了情境的独特性,展示了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运用。这一情节启示我们,历久弥新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传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但单纯的模仿或复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而恰当的创新,能够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和意义,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影响力。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