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作者: 王莎

中国的历史有多长?从历史书的厚度就可以计量。从第一部史料汇编《尚书》开始,一直到之后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史”,上下五千年的时间被永恒地刻成文字,让每一个中国人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习得千年的智慧。只不过,当历史的记载越来越长,让人通读并理解的难度也会成比例地增长。好在,还有博物馆,一个盛满历史的地方,是大多数人可以见证文明的最佳途径。

2025年,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博物馆热”随之持续升温。当我们在日常的喧嚣与重压下寻求慰藉时,博物馆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治愈心灵的场所。在这里,我们凝望过去时代里的生活点滴与璀璨华章,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进行一场宁静而又神秘的对话。

从远古走来

“我们从哪里来?”这一永恒的追问,标志着人类对自身起源探索的启程。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星星点点的古人类遗迹如同历史的碎片,蕴藏着解开这一谜团的关键线索。这些遗迹,引领我们一步步追溯生命的根源与文明的曙光。

良渚博物院

——生,不过尽己所能依靠大地。

良渚遗址因最早在杭州余杭区良渚镇发现而得名,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而对于殷商之前的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并没有实证。良渚遗址的发现,为这段空白的历史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物依据和确凿的学术支撑,将世人对中华文明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良渚遗址中,那些雕刻着神人兽面纹的精美玉琮,让我们窥见先人高度统一的信仰。而以琮、璧、钺等种类丰富的玉礼器为主流的良渚文化玉器,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华礼制文明的发展。

良渚刻符黑陶罐

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出土的陶罐中,如“天书”一般存在的符号,是遗址的一大未解之谜。最为典型的是良渚文化刻符黑陶罐,在它上面刻画了12个连续符号,数量居良渚文化之冠。这些符号整齐排列着,线条流畅、笔迹纤细,露出陶胎本色。符号中,有形似羽毛一样的箭,有形似山一样的符号,也有纵横交错的网状物,更有趣的是还有一只栩栩如生的动物。对这些刻符含义的讨论从未停止,这就是馆藏宝贝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藏礼于器,以器述史。

宝鸡,古称陈仓,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不仅是“炎帝故里”,也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追溯至三千多年前,古公亶父在这里开创“赫赫宗周”;2700年前,秦人由此崛起,跻身强国之列。历经千年岁月积淀,宝鸡成为远近闻名的“青铜器之乡”。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矗立着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这是中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专题博物馆,馆藏文物48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多达102件,尤以周秦时期的青铜器最为著名。这些跨越时空的鼎、簋、尊、盘等青铜器,以及铸刻于其中的铭文,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文明的征途。

何  尊

何尊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镇院之宝”,1963年出土于宝鸡县(今陈仓区)贾村镇,是首批被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何尊的造型独特,尊体上圆下方,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腹部装饰有兽面纹,粗大卷曲的兽角翘出器外,颇有腾跃欲食的动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何尊内底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里的“中国”,不仅仅是地理概念的标注,更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向盛世而行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对六国的征服,实现天下一统。自此之后,尽管历经数千年的朝代更迭与疆域变迁,“大一统”的理念始终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贯穿于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文明的乐章也从未停歇,绵延不绝。

陕西历史博物馆

——斗转星移,万物乾坤;中华文明,玉振金声。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王朝,设郡立县,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对后世影响深远。而汉朝则在此基础上,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首个盛世,带来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往事越千年,如今若想探寻秦风汉韵,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绝对是不二之选。

作为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素有“给我一天,还你万年”的博旅美称。馆内藏品,从远古时期的简陋石器,到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无不闪烁着历史的光辉。这些丰富多元的藏品,在我们眼前铺陈出一幅生动的秦汉文明画卷。

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一次窖藏发掘中,这件唐代瑰宝重见天日,成为举世无双的孤品,并被列为国家首批被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杯子以珍稀的玛瑙为胎,外壳镶嵌着金箔,杯底则饰以镶嵌金片的白玉,整体华美而尊贵,彰显出皇家气派。杯身的设计以兽首为核心元素,还布满了精细繁复的图案,既有古代华丽的花卉纹样,也融入了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形象,充分展现了唐代高超的审美趣味与工艺水平。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这枚香囊的外径只有4.6厘米,却暗藏着令人称奇的“黑科技”:其结构运用了陀螺仪的原理,确保了即便在基座不断旋转的情况下,内置香盂仍能稳定地保持重心向下,无论外壁球体如何旋转,香盂的方向始终如一。这枚香囊以其精致的设计和高超的工艺,充分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开放精神与独特审美,备受国内外收藏家与文化爱好者瞩目。

六朝博物馆

——在文化缝隙中优雅摆渡。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终结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实现了短暂的全国统一。然而,好景不长,中华大地再度陷入长期的分裂与动荡之中。风云诡谲的时局下,人们追求“自由”精神,催生了文学与艺术的空前繁荣。从东吴、东晋,到宋、齐、梁、陈,这六个相继以南京为都的朝代,共同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人世变迁。如今,坐落于东晋建康宫城遗址之上的六朝博物馆,将历史的斑驳印痕悉心收藏、展示,向世人诉说着六朝烟雨的千古传奇。这里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更成为被网友贴上“好逛、文艺、中式美学”等标签的“网红”打卡地。踏入六朝博物馆的那一刻起,文学史上的“魏晋风骨”“王谢风流”等词汇仿佛瞬间化作了可观可感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意与风雅的时代。

青瓷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浑身上下,处处是莲。其上有莲瓣形盖,宛若一朵盛放的莲花;腹部凸雕出多层莲瓣,构成了上半部分宛如一朵向下绽放的覆莲,而下半部分则呈现出一朵向上挺立的仰莲,两朵莲花交相辉映;底部的两层莲瓣,莲尖微微翘起,与腹部莲花相呼应,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和谐。整件青瓷集浮雕、模印、刻划等装饰技法于一身,层厚而均匀,胎釉结合牢固,埋藏千年而未脱分毫,其工艺之精湛可见一斑,故而有“青瓷之王”的美誉。

最后的落照

唐末时期,群雄割据,政权更迭频繁。直至北宋时,才终结了五代十国的乱局,恢复稳定。自宋元至明清,千年风云变幻,也因此造就了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

故宫博物院

——一座紫禁城,半部中国史。

梁思成先生曾言:“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非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然而紫禁城是个例外,作为中华文明的宝藏和政治权力的中心,其建筑布局严谨,秩序井然,每一处设计均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与营造,彰显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到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岁月流变之中,它始终保持着昔日的辉煌与庄严。

1925年,故宫博物院在紫禁城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汇聚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博物院内珍藏着数以万计的文物,包括绘画、书法、陶瓷、玉器、青铜器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其中,许多文物是历代皇帝的御用之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宫廷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平复帖》

西晋文人陆机的《平复帖》是故宫法帖的代表作品,也是现存于世最早的名人墨迹,被誉为“法帖之祖”,并荣列九大“镇国之宝”之中。《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此帖原为清宫旧藏,后因嘉庆帝的赏赐,流转至亲王之手,遂流出皇宫内府。1937年恭亲王的后人因筹措为母治病的费用,无奈出售《平复帖》,几经转手落入英国收藏家之手,后由中国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高价购回。随着日寇侵华战争的爆发,张伯驹携家人避难至陕西,为了确保安全,他将这件文物缝入随身衣物之中,使其得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幸存下来。

河南博物院

——泱泱华夏,择中建都。

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南这片古老的土地见证了无数辉煌。而河南博物院,便是打开河南历史宝库的一把钥匙。博物院的建筑群融入“九鼎定中原”的寓意,体现了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主展馆的“戴冠的金字塔”造型,设计灵感源自元代古观星台。其底部为正方形,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采用土黄褐色,呼应中原“黄土”“黄河”孕育华夏文明的内涵。主馆正面,从上至下镶嵌着浅蓝色的透明窗与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这里珍藏着17万余件(套)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多达5000余件,更有一部分被誉为“国之重器”,彰显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与伟大。

贾湖骨笛

这支来自八千多年前的古老笛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吹管乐器,被誉为“中华第一笛”。它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锯制而成,制作规范,音孔距离经过精密计算。笛身钻有7个音孔,能够演奏出近似七声音阶的乐曲。专家曾用它成功吹奏乐曲《小白菜》,证明了当时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七声音阶的音乐水平。这一发现打破了西方音乐起源的传统观念,为中华音乐文明的发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贾湖骨笛特有的音色和音阶特质,唤醒了华夏民族远古音乐的心灵记忆,开启了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