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点之责任担当(三)国际认同
作者: 钱湘健费孝通先生曾经针对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方针策略。中华民族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它与其他国家民族相互依存,休戚相关。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我们需要肯定自己的文化和美,也要能够欣赏和包容他人的文化和美。不同文化之间需要和谐共存和相互尊重,通过协调和整合,达到天下和谐大同。这对于理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真题链接
2020年全国Ⅱ卷: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中国青年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做演讲为任务,写一篇演讲稿。此题引导考生以中国青年和世界青年的双重身份,思考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2023年新高考Ⅰ卷:提出“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的观点,引发考生思考。此问题可以从不同民族的好故事带给本民族人民积极力量的角度来思考,也可以认识到好的故事可以跨越民族种族,可以跨越时空,给世人无限的力量与启发。
2023年全国乙卷:以“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两个形象比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也可以思考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与发展。
2024年全国甲卷:提出“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此题同样适用于“国际理解”,指出了一种正确的相处态度与方法。
角度一:同理消分歧,理解促和谐
同理心是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去理解、感受并思考的心理状态。它包含诸多内涵:人际交往中的同情、共情的能力,成长学习中开放包容新事物的心态,诚恳听取他人观点的谦逊之心……它是国际理解与沟通、和谐相处与长远发展的必要方式。
推荐素材一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曾在《同理心文明》一书中呼吁,在危机四伏的世界中建立起同理心文明的全球意识。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秉持“同理心”绝非“唱高调”,而是被一次次危机所证实的必然选择。迈过意识形态鸿沟、放下制度和社会偏见、包容历史文化不同、真正将彼此视为命运共同体的一员,人类方能汇聚战胜困难的最强合力。
素材点拨:在社会发展前行的过程中,人类不断遭受着天灾人祸。如何渡过难关,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同理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坐而论道,不是一纸宣言,而是行胜于言,是兼济天下的国际担当。无论是包容理解不同的文化,还是救赎苦难中的人们,国际理解和担当的首要前提是要具有同理心。
推荐素材二
2023年,土耳其发生两次大地震,大量房屋建筑倒塌,许多著名建筑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向土耳其和叙利亚提供紧急援助,宣布将向土耳其提供4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派遣救援队伍、医疗队伍,并提供救灾所需物资。此外,还有10支社会应急力量共118人赶赴土耳其进行救援。
中国国际救援队已有22年的救援经验,他们曾赶赴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海地、新西兰、日本、尼泊尔和莫桑比克等国家参与救援。
素材点拨:在他国陷入困境之际,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并不断扩大援助规模,用行动弘扬并践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将“中国红”的温度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守望相助,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
文题
同理心,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理心强的人,能够在差异中拓宽视野、结交朋友,同时丰富自己。当今世界危机四伏,矛盾冲突不断激化,我们尤其需要呼吁同理心。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语料部分由三句话组成,三者之间紧密衔接、层递推进。
第一句话引出了核心概念“同理心”,并对这一概念内涵作了简单阐释。第二句话陈述同理心强的人可以从差异中获益的两个层面:丰富自己、结交朋友。这是培养同理心的主观因素,也可以说是对内对外的双重作用。第三句话强调同理心在当下国际事务处理中的重要性,这是材料对写作重心的一个限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即命题人希望学生在个人成长和国际理解两方面深入开掘、合理生发。学生可以阐释对同理心的独有理解,如同理心是一种情感和认知能力,它让我们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深入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建立更深刻的情感链接和更体贴的行为。要注意,“同理”非“同情”,它是在同情共情的基础上还有理性的审视。也可以从多重角度分析缺乏同理心的原因,培养同理心的意义、价值和措施,并联系实际情况辩证分析为何同理心不应泛滥。例如,可以从交友、民族文化交流或国际矛盾纷争等角度深入探究,强调增强同理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时代要求层面提倡大家增强同理心;可以针对当代青年同理心弱的现状,重点探究其缺乏同理心的原因,寻找加强同理心的可行路径;也可以深入探究增强同理心的方法,如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传统文化加强同理心教育,如运用角色体验培养共情力,如学会倾听,学会关爱与尊重是前提。
当然,要以明辨是非、立场坚定作为同理心的前提。
例文
非独善其身,盼晨曦载曜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张为鹏
世界浩瀚如烟海,我们在无边的宇宙中踽踽独行,却又如同“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一般,彼此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在这个紧密相连的整体中,独善其身并非我们的终极目标,而拥有一颗深刻的同理心,方能架起理解的桥梁,让晨曦的光芒普照万物。
所谓同理心,是透过对方的双眼去洞悉其内心的想法,通过对方的双耳去聆听其真实的请求,去感受对方所生活的世界中,那些我们未曾察觉的瑕疵与美好。若缺乏这份理解,我们便无法提供真正的援助,只能旁观。
同理心是构建和谐社会与美好人心的基石。同理心如同一座桥梁,让我们触及彼此共通的人性,感受对方的困境与需求。拥有同理心,使我们能够在矛盾中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审视自己的问题,共情他人的艰难,从双方观点的差异中寻找更高层次的解决方案。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指出,当人们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同理心面对他人时,我们就能打开他们的心扉建立起信任。现代社会中,许多冲突与隔阂往往源于缺乏这样的同理心。当我们带着同理心进行交流时,便能在理解和接纳中找到共鸣,尊重对方的异议与建议,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无论目标为何,单枪匹马总是力不从心。面对挑战,我们只有在同理心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积极接纳和融合,才能真正拥有并肩作战的伙伴。
回望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许多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同理心的支撑。在外交领域,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正是站在他国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争端;在反种族隔离的斗争中,南非总统曼德拉既关注受迫害的黑人群体,更以同理心去包容在制度下恐慌的白人群体,展现出超越种族的大爱与智慧。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我们都需要用同理心来促进群体内部的和谐与稳定,使国家之间的合作能够达成共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若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与和平,单靠争执与冲突是行不通的。只有将同理心作为合作的核心,去理解他国的国情,接纳他国的提议,才能促使国家之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从而在全球事务中达成更多的共识与合作,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世界一体,山海同行,我们秉持同理之心,定能绘出一幅河清海晏山黛的画卷,能看到晨曦载曜、万物咸睹的盛景。
评点
作者通过丰富的例证和引用,深入阐述了同理心在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国家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文章逻辑严密,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地阐述了同理心的价值。作者还巧妙地将传统智慧与现代议题相结合,呼吁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相互理解与合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
角度二:人类命运共同体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黄旦玲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当下,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推荐素材一
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中国自行设计、专门为海上医疗救护“量身定做”的大型海上医疗救护平台。自2008年12月入列以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在救死扶伤中传递着和平理念。截至2024年6月,“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后11次走出国门,航行29万余海里,相当于绕赤道12圈,累计服务45个国家和地区,治疗29万多人次,实施手术五百多例。所到之处,无论是首次访问还是再度重逢,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均给予极大关注及热烈的欢迎,并表示出诚挚谢意。
素材点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沿着当年郑和船队走过的航路,一边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救助生命,一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军人亲和友善、多才多艺的形象,向世界兑现了和平的承诺,也立体展示了中国军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超越了国家、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让世界为之温暖。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航道上,助力了国家政治外交大局,赢得了国内外高度赞誉,成为新时代中国军事外交的“明星舰”。
推荐素材二
2015年,时年51岁的杨华德,加入了中国农业援非高级专家组。首站莫桑比克的援助工作结束后,他选择继续留在非洲布隆迪,担任组长,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杨华德带去的种植技术和品种,让布隆迪的水稻单产增加了3倍左右,总产量增加了约4倍,大大缓解了当地粮食短缺的压力。
素材点拨:杨华德作为中非友谊的使者,为中非搭建起了生命之桥、和平之桥、友谊之桥、文化之桥,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杨华德用辛勤耕耘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始终以“推动世界和平”以及“彰显大国担当”为己任的决心与愿望。
文题
花丛中,蜂忙蝶舞;植物茎秆上,蚂蚁和蚜虫亲密合作;土壤中,细菌与植物共生固氮……美国微生物学家玛葛莉丝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
“互惠共生”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
以上论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首先列举了自然界中生物互相依存共生的三种现象,然后引用微生物学家玛葛莉丝的结论——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然后由自然界拓展到人类社会,点明“互惠共生”这一规律也适用于人类社会。
互惠共生,也就是求同存异、和谐共生,是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之举,也是当今时代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经济体和各国之间处理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作文立意的关键词是“互惠共生”,写作时一定要围绕此点展开。
虽然作文主题是自然界的“互惠共生”,但要注意,写作的重点不在自然界,而在人类社会。“共生”是方式、手段,“互惠”才是作用、目的。写作的侧重点是要阐明人类社会“共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写作时要会树立“虚拟论敌”。“互惠共生”的对立面,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无尽索取、竭泽而渔,在国与国关系层面表现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等。有了虚拟论敌,就有了批驳的靶子,就能体现出议论文写作中的“破”“立”结合。
例文
唯有共生,才能互惠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王纯
天生万物,物物不同。山是树之基,无山则树失去依托难以扎根;树是山之表,无树则山体裸露,易被腐化侵蚀。没有蜂飞蝶舞,就没有世间姹紫嫣红。在山水灵动、鸟语花香的意趣中,我们看到个体间发生着无限而持久的联系,万物有机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