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任务
作者: 叶颖一、主题综述
1.主题引入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发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同程度被信息和数据裹挟,甚至被困在“信息茧房”里。如此情境,需要我们拥有反思的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明辨而后智取,这才是信息时代人们最应持有的态度。高中教材必修下第四单元,讲的就是这样一种人生态度。
2.主题延伸
角度一: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利弊之谈。
信息时代,互联网促进了社会的重大变革。人们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在短视频中打发时光,于虚拟互动中重塑自我……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发挥网络之利,趋利避害?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辨别意识,保持人的主体性,让网络为己所用。
角度二:面对信息投喂,是“拿来主义”还是提高警惕?
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丰富且便利,大数据算法甚至会根据你的偏好推送你喜欢阅读的各类资讯。然而面对信息“投喂”,我们是选择全部接受,还是要提高警惕、甄别选取?答案不言自明。
角度三:走出信息茧房,认识更丰富的世界。
当你像蚕一样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那些你不认同、不喜欢的内容都被大数据过滤。殊不知,一直生活在舒适区中,你永远看不到新的世界。
“明辨与智取”是一个体现高阶思维的写作主题。这一主题主要以信息时代的生活为背景,侧重人们对于海量信息的辨识和选取,体现人们思考、抉择的过程。在写作时,作者需要对外部世界有理性的认知,对自我有清晰的体察,实现自我与内心的对话。写好这一主题的文章,需要学生思维缜密与思想深刻。
二、高考文题链接
2024年新课标1卷作文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一作文题关联教材“信息时代的生活”。
2024年天津卷的“被定义”与“自定义”更是体现了“明辨与智取”。而且材料中明确指出要认真对待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
2023年全国甲卷“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一作文鲜明指出了技术的两面性,这也正是信息时代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适用素材及素材点拨
考察一个人的判断力,主要考察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
——印度·阿玛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素材点拨:人的愚昧在于将自我封闭在独立的空间中,且自以为是地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尤其当一个人长期沉浸在自我编织的牢笼中,接受着单一的信息,久而久之,人也就失去了判断力,甚至连一些扭曲颠倒的信息也无法辨识,这是人的可悲之处。而在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人要具备辨识的能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明辨是非,合理取用,这样才能洞察世界的真相,体悟生命的本质。
四、优秀文段
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海量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不仅是否定肯定,而要理解分析。
——2024高考作文优秀文章《思考的方式》
五、主题演练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谨慎周密地思考、清晰明确地分辨,强调了理性思考在治学中的重要性。不只是治学,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都离不开“慎思”“明辨”这样的理性思考。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例文
明辨而轻得失,慎思而重言行
□宋晗睿
江河奔腾不息,人类在时光长河中历经岁月更迭,学会了辨清风向以感知初春的气息,取来烛火以抵御暗夜的迷茫。在这优胜劣汰的进程中,懂得辨析思考,方能志存高远且笃定前行。
于明辨之中,当轻看得失,纵世间道路万千,只需凭借一双脚,亦可踏遍明媚山河。所谓明辨,顾名思义,即明晰事理,分辨是非对错。荀子曾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能够明辨事理,经过深思熟虑,便不会畏惧那些诋毁中伤的话语。22岁的网球选手郑钦文便是如此,她曾背负着来自网络舆论的轻蔑与讥讽,在艰难的处境下背水一战,最终勇夺冠军。那些恶语在她的坚定面前未能得逞,而她对待得失的智慧,更是成就了这位体坛骄子。在球拍挥舞的光影交错间,我仿佛穿梭于历史长河之中,看见一个洒脱的身影,高举酒杯,挥毫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亦看到,在《呐喊》与《彷徨》的文字背后,一位弃医从文的勇者,如狂人般试图唤醒沉睡的巨龙。逆境向来难以埋没那些有思想的人才,真理总会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浮出水面,而那些盲目跟从、亦步亦趋之人,终将被时代发展的磅礴浪涛所淘汰。故而,明辨是非且看淡得失,方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于逆境之中实现翻盘,成就英雄伟业。
而慎思之后,则应重视言行。纪昀道出金玉良言:“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掉落一石兽,愚笨之人掘沙三尺却未能寻得,而明智之人经过慎思,明晰其中道理,逆河而上最终找到了落水的石兽。慎思,既是人彰显个性的根本所在,亦是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撑。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再到如今新中国建设所取得的伟大飞跃,无数热血青年的身影跃然其间。他们以智慧探索真理,坚守信念,铸就了今日稳健前行的发展之路。
面对如今复杂的网络环境与社会现实,当秉持理性精神,凡事三思而后行。纵使前方之路难以参透,我们亦要凭借审慎的态度去探寻。
道路修远,我们持之以恒;于慎思言行的过程里,忠实于内心的思考且保持敬畏。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在这世间,能够成为中流砥柱的,正是那秉持明理慎思之人。
评点
文章立意精准,观点明确,围绕“明辨”“慎思”两个关键词展开论证。或援引事实,或引经据典,纵观古今,立足现实,字里行间体现“明辨”“慎思”这一理性精神的重要性。文章能联系现实,回扣到当代青年,体现了时代感和鲜明的使命感,展现了现实意义。
文章整散结合,长短相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但也要注意“文”“质”二者的关系,不偏不倚,调和适中,方为上品。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