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简练而深刻的话,凝聚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信念。他用一生的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用文学与教育的双重力量,为中国教育事业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更是教材建设和教育改革的奠基人。

叶圣陶的一生跨越了文学、教育、出版和政治四个领域,他始终肩负着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责任。他相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心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在文学创作的笔端,还是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他始终坚持这一信念,并影响着几代人的成长与思想。

人物解读

角度一:以文学为灯塔点亮几代人的心灵。

“文学的任务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的责任。”这是叶圣陶对文学创作的基本态度,而在儿童文学领域,他更是开拓者和奠基者。20世纪初,处于新文化运动高潮中的中国,文学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叶圣陶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1921年,叶圣陶首次创作童话《小白船》,以“爱”和“善”为主题,这篇童话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更深深寄托了他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关注与守护。

1923年,叶圣陶将23篇童话作品集结成《稻草人》一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作家童话集。叶圣陶的作品,让儿童能够在温暖的童话中学会思考,而成人也能从中看见现实的残酷与无奈。正如叶圣陶的学生丁玲所言:“叶圣陶的童话不仅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乐趣,更重要的是,它们启迪人们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持续照亮几代人的心灵。

角度二:一生为学生与教师代言。

叶圣陶不仅关心学生的成长,也始终惦记着教师的待遇与生活水平。他深知,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学生的成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有一次,叶圣陶收到一位老教师的来信,这位教师虽然工资微薄,但依然每月坚持捐款支持教育事业。叶圣陶得知此事后,在饭桌上不禁潸然泪下,对这位教师的无私奉献深感动容。

在推动设立教师节的过程中,叶圣陶的参与至关重要。在政协会议提案讨论中,叶圣陶提出:将教师节定在秋季新学年开始的日子。他认为,这样既能让学生一入学就感受到教师的辛勤与崇高,同时也能彰显教师为教育无私奉献的意义。最终,经过多方讨论和决策,1985年1月,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设立教师节的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同年9月10日,全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师节,这是对教师群体最温暖的礼赞。

角度三:作品即人品。

叶圣陶对生活中的一切充满了感情,对自己所从事的一切工作保持着一丝不苟的态度。他说过:“编书和写家信不同,写家信有差错,受害人少。编书、写文章有差错,使读者受害,即使是小错,也成了大事。”终其一生,他凡事必躬亲,对于朋友们托请的看著写稿任务,也是从不拒绝,即便是在90岁高龄,还在审读一部书稿的注释。他既对自己负责,也对作者负责,更对读者负责,加起来就是对社会负责,而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根本职责。于他而言,教书育人是生活,编辑出版是生活,写作著述也是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叶圣陶把自己长长的一生过成了生活本身,简单、悠长而耐人寻味。

语言和文学的本质,应该是本真的、诚实的、纯粹的。叶圣陶说:“星在向我眨眼了。”那透明灵魂中的灿烂星空,美好而动人。

金句摘录

谈阅读:书为你自己用

读书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绝对信从的态度,凡是书上说的话就是天经地义。一种是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又一种是随随便便的态度,从书上学到些什么,用来装点自己,以便同人家谈闲天的时候可以应付,不致受人家讥笑,认为一窍不通……

青年应当抱而且必须抱的是第二种态度。要知道处理现实生活是目的,读书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许多手段之一……这点意见虽然浅薄,对于被围在闹嚷嚷的读书声中的青年却是有用的。

谈习惯:教育孩子,两种习惯养成不得

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什么叫做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举例来说,容易明白。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与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要用一些强制功夫,自己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

什么叫做妨害他人的习惯?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涌上来了,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都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但是很关紧要,因为这些习惯都将妨害他人……推广开来说,凡是为非作歹的人,他们为非作歹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包括,他们的病根在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

谈写作:怎样写好作文

我们希望你们写那些知道得最亲切的东西。一个人物,只在你们面前现了一现,你们不必写他,因为知道得不亲切;一件事情,只叫你们认识了十分之二三,你们不必写它,因为知道得不亲切。

写作是极平常的事。一篇文字不能必须求其有特别长处,但必须有其没有不通之处;因为特别长处往往由于咱们的经验和意念有长处,这是平时的积聚,不能临时强求;而不通之处却是写作当时可以避免的。

说和写这两件事同出一源,说先于写,必须能说然后能写,绝不会能写而不能说。说的能力如果发展到高度,写的事就只剩把话记下来罢了。这样看来,说跟写怎么能拆开?

运用示例:

在技术飞速发展并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当下,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语言和文学来描绘这个时代,来探索那些美丽心灵?叶圣陶的文学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启示,激发了我们对生活和文学的信念与期待。他说:“一个人本当深入生活的底里,懂得好恶,辨得是非,坚持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践着如何尽职如何尽伦,不然就是白活一场。”我们虽然时刻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但必须时常保持敏锐的感知力,拥有深刻的判断力,而不是盲目地被生活所左右。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

上一篇: 单元任务
下一篇: 许倬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