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

作者: 章我

2024年6月20日,2024年第六届唐奖汉学奖正式宣布授予历史学家许倬云,以表彰他在汉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唐奖汉学奖召集人、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在授奖辞中称:“许教授的史学能见其大……他的著作透露着对国家、民族以及世界人类的关怀,是一位博雅兼具淑世的历史学家。”

这位94岁的老人,在大陆成长,在中国台湾求学,在美国深造,一生经历诸多离乱。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闻名,学贯中西,毕生所想都是怎么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为世界文明提供解决方案。

人物解读

角度一:生逢乱离。

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的许倬云,一出娘胎就患有四肢萎缩的怪症,这种怪症,一百万中只有六个,而他独占六分之一。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少时经逢丧乱,加深了许倬云命运的悲剧性,年幼的他随家人不断避难,亲眼看见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残暴行径,让青少年时期的许倬云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民族情感。“抗战是我非常重要的记忆,看见人家流离失所,看见死亡,看见战火,知道什么叫饥饿,什么叫恐惧,这是无法代替的经验。”

在那样的动荡中长大,许倬云内心充满了痛苦。80岁以后,他还时常回顾逃亡的经历,一讲就忍不住哭。战争中,苦、穷、累、怕,他都经历过,但他始终“有股气撑着”,否则就要做亡国奴了。

抗战结束后,许倬云全家回到无锡,他进入辅仁中学就读。学校隔壁就是东林书院,如果有同学不听话,就会被老师带去东林祠堂,对着先人罚站。明代的东林党人讲究实学,“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许倬云自己体认的文化基因。

再后来,他到了中国台湾,同样眼见社会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由此加深了他对家国、历史的思索与追寻。

角度二:西西弗的抗争。

许倬云毕生都在和自己的身体抗争。十几年前,他动了两场大手术,在那之后,不能低头,不能弯腰,只能勉强站立。五年多前,他彻底瘫痪,只剩右手食指还能动。

疼痛几乎是伴随他一生的阴影。许倬云出生时,母亲是高龄产妇,怀的又是双胞胎。在母体营养不够的情况下,他生下来就是“很坏的伤残”,肌肉无力,一直到6岁都不能动。直到抗战结束,全家回到无锡,辅仁中学愿意接收他,他才得以第一次进入学校,开始上高一。他求学之路一路顺遂,但病痛也始终伴随。在那样的境遇中,许倬云常有自杀的念头,但因为动不了,连自杀都不行。支撑他坚持下来的,是人世间的善意。

1957年,许倬云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正是在芝大读书期间,他读到了加缪,“当西西弗再度站起举步向山下走去时,他几乎已经与神平等,至少他在向神挑战。没想到,这偶然拾来的读物,竟解决了我心理上的矛盾。”在《心路历程》中,他写道:“我从自己的残疾得到一则经验:我知道凡事不能松一口劲,一旦松了劲,一切过去的努力都将白费。”

角度三:家国天下。

许多老一辈的读书人,心中都有天下。他们身上普遍汇集了三种特质:浓厚的家国情怀、大问题意识,以及启蒙济世的使命感。许倬云的学术生命,当然也流淌在同一条河流里。他着眼于大问题,却从具体处入手:他写中国,视野在全球,不把自己孤立于世界历史外;他写当下,背景是长周期的历史变化。他的专业领域是上古史,但不只中国考古,世界考古、中外政治、新闻、文学评论……他都看。他说:“世界不是孤立的,地球气候怎么样,我们中国受什么影响(我都关心)。”

许倬云客厅里挂着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朝中措》:“夜深残月过山房。睡觉北窗凉。起绕中庭独步,一天星斗文章。朝来客话,山林钟鼎,那处难忘。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他尤其爱那句“一天星斗文章”,开阔者自有开阔者的行处。

角度四:咏而归。

许倬云的言谈举止中有一种古典气息。对此,东南大学教授樊和平深有体会:“在他的眼睛里,一切都是平等的。一方面他对所有人,包括年轻人,都非常尊重。另一方面,他不会因为你是权贵,就对你有丝毫添加。”

作为一名有担当的学者、教师,许倬云一直很关注教育问题。他谈起大学教育,总是强调:“一定要帮学生学到寻找知识线头的能力,把线头找出来。”教学生,不是浇筑模具,他害怕那份整齐划一斩断了生命力。

有四五年时间,许倬云每年到南京住一到两个月,只要南京大学给他安排住处,不要任何酬劳。任何人向他求教,许倬云都愿意讲。年轻学者陆远回忆说:“他先会问你,你最近在读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之后,就展开相关讨论。”那样的气氛,令人想起《论语》里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金句摘录

我们要像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那样,将自己当作爱惜的植物来养。不扭曲自己的知识和情感,向内扎实自己,才能不惧时代的惊涛骇浪。

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

今天的世界非常复杂,也非常多事,我什么都可以牺牲,就是不能牺牲人格;我们什么都可以丢掉,不能丢掉自己。

你总需要创造自己的时间,独自观察山茶花的绽放;在古老的剧场,追问公理与正义的问题;在时代喧嚣的缝隙,重又捕捉内心的敏感。你追寻往昔,却看到了未来,沉静之下,激情常意外涌动;在通往世界的途中,自我反而日渐清晰,人生恰如一段丰富的旅程,过万境,见心境。

世事如此复杂,从任何角度看去,都有无限的困扰,但也有无限的豁然开通的理解。

等到你能有一天像苏东坡那样,跟一个老和尚讲,自己快走了——“庐山烟雨浙江潮”,过去、现在都是一样的。

运用示例

人生之路漫漫,我们需要有广阔的胸襟和长远的眼光。如许倬云先生所说:“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 我们不能局限于眼前的一方天地,而应放眼世界,汲取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智慧养分。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文化、思想时,我们的视野会变得更加开阔,思考也会更加深邃。这样,在面对复杂多事的世界时,我们才能做出更明智的抉择。

(编辑:于智博)

上一篇: 叶圣陶
下一篇: 徐卓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