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媛

作者: 薄阳

作为第三极,喜马拉雅山从不缺到访者和挑战者。2023年5月15日,16岁的徐卓媛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成为从南坡登顶珠峰年龄最小的中国攀登者。

这次攀登是徐卓媛首次挑战珠穆朗玛峰。徐卓媛记得自己快接近峰顶的时候,天还没有亮,“我脑海里唯一的念头是一定要看到珠峰顶上的日出,父亲的登顶照一直让我印象深刻,照片里的他意气风发,迎着太阳笑得很灿烂,我可以感受到他对雪山的热爱。那张照片至今还在我家里摆着。”幸运的是,几乎在她登顶的那一刻,太阳出来了。现在,父亲的照片旁并排放着她登顶的照片,身后是初升的太阳。

人物解读

角度一:“我要登珠峰”。

徐卓媛的父亲徐江雷是湖南省攀登珠峰第一人,12岁那年,她与父亲一起进藏旅行,当时由于天气原因没见到珠峰的日出。返程途中,她与父亲一起爬了四姑娘山的大峰,自此埋下登顶珠峰的愿望。

从12岁开始,徐卓媛每天要在后背和双腿绑上22公斤的沙袋,跑10公里,做10组深蹲,再完成5组爬楼练习。这样一组简单又枯燥的日常训练,徐卓媛日复一日地进行。通过训练,充足的体力和顽强的毅力帮助她穿越了灌木丛、碎石坡、冰雪路面等各种崎岖的地形,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山。

角度二:登顶不是成功,回家才是。

登顶珠峰的那一刻,徐卓媛以为自己会很激动,登顶也算是完成这四年来的梦想,但也不知道是因为当时天气太冷,还是高海拔会压缩人的一些情绪,徐卓媛非常平静。“我记得当时我把包里的旗帜一一拿出来拍照,然后给我妈打电话报平安。因为天气太恶劣了,暴风雪很大,夏尔巴向导催我赶紧下撤,我就想着快点撤回去。”妈妈说过“登顶不是成功,回家才是。”所以,当徐卓媛转身踏上返程之路时,她不禁感慨,这一路的艰辛与此刻的平静,都让她更加理解了梦想与家的关系。

角度三:坚持的原因。

徐卓媛觉得很幸运地可以出于喜爱而攀登,但她希望大家还能看到这一代中国新青年。登顶后,徐卓媛收到尼泊尔国家旅游局的贺电,又被央视认证为“中国年龄最小的从南坡登顶的女运动员”。她认为,登上珠峰只是自己现阶段比较满意的一份答卷,接下来的路很长。珠峰只是一个途经点,下一阶段的目标是完成7+2计划(七大洲的最高峰加上南北两极的徒步)。

2024年1月1日,她和母亲在有着“非洲屋脊”之称的乞力马扎罗山,迎接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也成功完成了7+2全球最高峰攀登计划的第二站。

素材链接

夏伯渝

夏伯渝是中国第一位凭借假肢登顶珠峰的攀登家。他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磨难,却始终没有放弃。1975 年,他第一次攀登珠峰时,因将睡袋让给队友导致冻伤,被迫截肢,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登顶珠峰的决心。此后,他历经 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多次尝试攀登珠峰,尽管面临假肢不适、身体机能下降以及各种突发状况等重重困难,他都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次次向珠峰发起挑战,最终在 2018 年成功登顶。

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登山家乔治·马洛里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例文

山登绝顶我为峰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中学精致学校  张钧赫

“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如是说。在他心中,山不仅仅是地质概念的物,更是一种精神图腾,它是一种高度、一种险度、一种厚度,吸引着我们,呼唤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

苏轼说:“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山就是这样一种力量,每个有志者都不甘于平庸,他们的使命就是向最难之处攻坚,向最远处进发。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曾有这样一个人,在除夕,乘风雪,历齐河,穿山谷,越长城,在迷雾险冰中艰难地攀登了七千余级石磴,终于看到了“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的瑰丽,看到了“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壮美。他就是姚鼐,那座吸引、呼唤、激励着他的山就是有着“五岳之尊”之称的泰山。

泰山高吗?高!险吗?险!可他为什么甘愿冒着极大的危险去攀登?因为他心中有一种“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义理”,他要从泰山身上获取这种“男儿自负乔岳身,胸有大海光明暾”的刚正浩然之气。

可能有人会说:世上有几人是姚鼐这种级别的?我们一介凡人,犯不着去自找苦吃。可是,这些人并不清楚:自虐是精神的自我戕害,而吃苦则是砥砺,是让自己精神更为强大。

2023年5月中旬,经过近10个小时的艰难攀登,16岁的徐卓媛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四年前,她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喊出“我要登珠峰”的豪言;四年后,她以实际行动履行诺言,成为中国年龄最小的从南坡登顶珠峰的人。是一腔热爱驱使她一步步向高处迈进。“00后”作为当今社会的“新力量”,不被定义,亦不被格式化,他们或勇闯未知领域,或拒绝重复自我,或敢于打破固有认知。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也热爱一切可以让自己闪耀的力量。

汪国真在《山高路远》中这样写道: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山有山的高度,人有人的高度。但当人登上了山,人就成为山新的高度——山登绝顶我为峰!

评点

文章紧扣 “山登绝顶我为峰” 这一主题,通过引用登山家乔治·马洛里的话语开篇,点明山所蕴含的精神意义,随后列举姚鼐攀登泰山、徐卓媛登顶珠峰等事例,深入阐述人们登山是为了汲取精神力量、实现自我价值、展现生命的热爱与追求,结尾再次回扣主题,强化了人在攀登中超越自我、成为山之新高度的深刻立意,使文章中心明确且贯穿始终。

段落之间衔接自然,行文逻辑连贯,按照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总结观点的思路依次展开,便于读者清晰地把握文章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编辑:于智博)

上一篇: 许倬云
下一篇: 黄永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