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松
他是中国民间工艺、民间文化的守护人之一,他曾为“中国结”命名,并整理完善其工艺。他和他的《汉声》杂志,还调查整理了油纸伞、蜡染、剪纸、夹缬、惠山泥人、山西花馍、水八仙等中国民间手工艺术。他,是中国乡土文化遗产的积极抢救者黄永松。
1971年1月,黄永松受邀创刊《汉声杂志》英文版。此后,黄永松先后参与了《汉声》中文版、民间文化系列及文化丛书、童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主持《汉声》杂志40年间,他建立了包括5种10类56个项目的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代表作有《蜡染》《惠山泥人》等。2010年,黄永松和他的慈城项目被英国BBC授予全球18位“传承的英雄”之一。
人物解读
角度一:追寻文化原乡。
黄永松出生在台湾桃园市龙潭乡,系祖籍河南黄氏江夏堂第八代的客家人,儿时便受春节、庙会、祭祀等传统习俗的熏陶。“骏马匆匆出四方,日久他乡即故乡。”这是黄家的祖训。
黄永松大学主修雕塑,自修现代艺术,毕业后开始做一些纪录片的拍摄。有一次他接触到京剧题材,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深厚的兴趣。他说:“就像我们喝茶、听古琴,精神会有共鸣,那是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的。”这时,从国外回台湾的吴美云偶然看到他拍的纪录片,非常欣赏,于是想办一份能让外国人看的中国报纸杂志,让他们了解东方生活。1971年1月,英文版杂志《Echo》(回声)创刊制作,杂志的办刊宗旨就是“平衡东西方文化交流”,拍摄时接触到的各角度镜位,蒙太奇风格、渐变色等技法也被他大量运用在杂志设计上。上世纪70年代末,杂志改成中文版《汉声》,内容聚焦大陆各地丰饶的文化遗存。
黄永松深知,在大陆的偏远乡村,潜藏着许多活化石般珍贵的民俗文化系统梳理零散的中国结艺。经过整理,他总结出11种基本结、14种变化结;用4年14趟走访,采集黄河流域民间艺术;实地测量46座福建土楼,留下宝贵的调查记录;详细拍摄记录“惠山泥人”3000个手艺步骤;协助大陆高校开办乡土建筑与民间艺术研究所;将古城聚落规划成博物馆群,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垂直整合基地;在世界各地办展演讲,推广中国民间文化精华。为文化传承而步履不停,他仍觉得时间不够用。“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他说,时代快速发展,尽量多地留住中国文化记忆,我们就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能安心。
角度二:整理好文化的“家”。
对黄永松而言,文化不只停留在纸面上,更在具体的器物和生活中。看见路边捏面人的、弹棉花的,他都充满好奇和敬意,细心探究。他说,中国文化积淀太深,扎根太深,需要我们把宝贝翻出来,给大家细细品味。
一次,黄永松在贵州采访,想和一位老太太买古法蜡染围裙,她非剪下一块有花纹的边角才愿意卖。那位百岁老人告诉他:“我把灵魂留下来了,身体可以给你。”此后,他再看那些蜡染布,觉得每块都有自己的生命。
一路走来,黄永松始终记得《汉声》指导老师俞大纲先生的鼓励:“永松,你要做‘肚腹’。”他解释说,“肚腹”就是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连起来,全身前行。所以,他坚持做一个坐在祖先肩膀上的孩子,整理好文化的“家”,等着游子归来。四十年执着,使黄永松成为一个典范。他清醒地知道道路漫长,却依然保持着信心和热爱。
角度三:“生命力”。
师从黄永松10年,在顾敏超眼里,黄老师严谨而细腻,精益求精,从来不为效率妥协品质。“宁要无秩序的有生命,不要有秩序的无生命。”“生命力”是黄永松极为看重的点。黄永松认为所有的印刷实体都应该为无形的生命力服务,他北京的办公室亦可以算作“无秩序的有生命”,充斥着各类笔墨和小物件,有的是田野调查带回的,有的则与家人、同事、朋友相关。于他而言,精神意义不一般,但基本上都不具有世俗意义上的收藏价值。
杂志创立早期,黄永松便立下过“不做收藏”的规矩。若编辑一旦喜欢收藏,就会起“分别心”。一个“分别心”是喜欢、不喜欢,也会分别哪个品相好,哪个不好,哪个精美,哪个残破,就不知不觉地被喜欢牵引;另一个“分别心”是,哪怕不限买卖倒腾,也会不知不觉跟着“价格”走,哪个东西贵,哪个东西便宜,哪个“显”,哪个“隐”。
在黄永松看来,“价格”和“价值”不总是一致的。“汉声的使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传承传播,要想使命必达,总要舍弃一些东西,不断回望目的。”
角度四:只有使用才能长存。
“将传统与现代衔接,并不是要社会对传统的工艺直接回馈多少,而是要给它一个可能复活的环境。” 1997年秋天,黄永松去福州的苍南县宜山镇,那里还残存一种史料中记载失传千年的土布夹染技术,叫夹缬——用两块板将布紧紧夹住,放入染缸上色,被夹紧的部分就会是白色的抟,蓝白相间,染出一种漂亮的色调。在弥漫着蓝靛颜色和气味的作坊里,他们见到老艺人陈康算,老艺人演示了整套工艺,采访结束后说:“你们走之后,我就准备把缸打掉了,做了也没用,卖不出去。”
黄永松当时心凉了半截——好不容易找到失传了千年的工艺,刚刚记录下来却就要真的消失了,“我们当即就订了1000条夹缬,以能够维持他一年生活的量,这样就能保证他再干一年”。《夹缬》这一册编成后,黄永松在卷首记下了这个故事,结果1000条夹缬土布很快订购一空,还有人去探询这门工艺,这个村也就成了一个旅游景点,第二家、第三家夹缬店开了起来。他说:“但大家用观光的、猎奇的,甚至于历史资料的角度去看它,那这布还怎么用啊?只有使用才能长存。”
金句摘录
不要因为时代的尴尬而怨天尤人,觉得时不我与。每个时代都有往前发展的,也会有尴尬,只是我们现在的时代发展比较快。工具是没有灵魂的,人是有灵魂的,我们不能被工具使用,而是使用工具。
传统文化的新生,需要新事物从中汲取生命力。如果你觉得它落伍腐朽,那只是因为你自己与它渐行渐远。
中国厚重的文化积淀在新时代仍然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些传统的工艺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品种,而这种文化的扩张力和生命力是无穷无尽取之不竭的。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越是地方的,越是人类的。
运用示例
四大发明之智、二十四节气之韵、诸子百家哲学之思,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华夏文明的苍穹,成为我们文化自信之基。良渚古城之雄浑、三星堆遗址之神秘、敦煌莫高窟之瑰丽,更是举世瞩目,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那些植根于乡土、鲜活有力的民间传统文化,同样值得我们珍视。从筷箸轻扬到茶香袅袅,从建筑风格到生活习俗,民间文化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中华文明的滔滔江河,塑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然而,岁月流转,蒙尘渐厚,如何让这些文化瑰宝重焕光彩?黄永松先生以《汉声》杂志为舟,以炽热信念为帆,以极致追求为舵,潜心挖掘、传播中国民间文化,让隐匿于生活细处的文化珍宝得以重现天日,让传统文化在当代产生了别样的生命力。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