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一分底色,绘万千云霞
作者: 向文漪希腊人对历史和岁月满含尊崇,以虔诚之心保留石像的本真模样,使得三四千年前的文化精神,穿透悠悠时光,延续至今。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创新求变已然成为时代强音的社会中,这般“怀旧情怀”,似乎与进取革新的潮流相悖而行。然而,在我眼中,只要紧紧握住原本蕴含的精华与内核,巧妙融入,便能使其焕发活力,展露更为鲜活、夺目的姿容。
守护原貌,其本质是在坚守人类文明的根脉与源头。
梁启超先生曾有过一番鞭辟入里的见解:“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无知。”希腊人不惜投入大量物力与人力,精心呵护雕塑的原貌,背后所蕴含的,远不止是对艺术之美单纯的欣赏与沉醉,更深层次的,是对欧洲文明传承使命的担当。那些在风雨侵蚀下略显残破、镌刻着岁月沧桑印记的石雕,宛如沉默却坚毅的历史使者,静静诉说着往昔故事,为早已迈进工业文明繁华盛景的欧洲人,清晰勾勒出文明的起源脉络,郑重回应着“我从何处来”这一灵魂叩问。
只是,坚守原貌,是否就意味着要画地为牢、拒绝一切变通呢?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传统,恰似一支离弦之箭,它既定的归宿应是未来。文化倘若在时代浪潮中故步自封,游离于当下现实之外,那便只能是尘封于故纸堆里徒有其表的冰冷符号,再无半分生气。科技理论与实践若是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文明前行的步伐必将深陷泥沼,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
回溯往昔,试想一下,倘若伽利略只是怯懦地蜷缩在亚里士多德既有理论的“伞”下,不敢萌生丝毫质疑,不愿迈出探索创新的步伐,比萨斜塔上那场名垂青史的自由落体实验,恐怕将永远被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而重力学领域的理论突破,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同样,若爱因斯坦仅仅满足于经典力学筑起的“舒适圈”,不敢在其基础上大胆思辨、突破常规,精心雕琢相对论这一理论丰碑,物理力学恐怕早已在发展的瓶颈中徘徊不前,失去往昔那蓬勃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由此可见,护住原本的珍贵内核固然举足轻重,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适度且合理的变化,恰是为了让那些蕴藏在原貌深处的瑰宝,在新时代的光照下,绽放更为绚烂的华彩,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守正创新,恰似为熊熊燃烧的篝火添续新柴,使其火势愈发旺盛,光芒愈发璀璨。
敦煌壁画,秉持就地修复的匠心坚守,又借力数字技术的“东风”,破壁出圈,将敦煌文化的瑰丽与神秘,精准传递至五湖四海,令全球目光为之聚焦、惊叹折服。创新,绝非是要将过往的一切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应当像在古老坚实的大厦之上,精心添砖加瓦、悉心修葺装点那般,基于既有根基,稳步向上构筑,实现华丽蜕变。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以历史原貌为醇厚底色,以创新变通为灵动画笔,巧妙融入时代特色元素,精心勾勒、大胆渲染,定能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指导教师:尹文芳/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