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点之“人文底蕴”(一)人文积淀
人文积淀要求个体广泛涉猎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领域的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及社会风貌。通过学习人文知识,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些素养将成为个体面对复杂社会问题的重要支撑。同时,能激发个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源泉。这一过程有助于个体建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面认知,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培养跨文化理解与尊重。
真题链接
2024年北京卷:以“历久弥新”为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经典著作、卓越思想和伟大精神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充分展现人文积淀对学生的思维和生活的影响。
2023年新高考Ⅰ卷:“故事是有力量的”,引导学生从故事出发,寻找其触动心灵、启迪智慧的精髓,思考人生的意义,感悟民族的美德,而这都源于日常的人文素养积累和深刻思考。
2022年全国甲卷:通过《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不同方式——无论是直接移用、借鉴化用,还是根据具体情境独创——展现了多样化的艺术效果,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经验,进一步将这种思考延伸至生活的其他方面。
2020年全国Ⅰ卷: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深入讨论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与鲍叔三人,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人文积淀。
角度一:文化传承
人文积淀首先体现在对文化的传承上。考生可以汲取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精华,讲述那些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与文化经典,探讨它们对现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义,如何塑造现代伦理道德;唐诗宋词中的意境与情感,如何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引用历史名人、文化名家的故事和言论,考生们能够充分理解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精神追求。
推荐素材一
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面临自然环境侵蚀和游客参观带来的破坏风险。为了保护这一宝贵遗产,敦煌研究院启动数字化保护项目,利用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对莫高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品进行数字化记录。这些数字资源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公众开放,实现了文化的远程传承与共享。
素材点拨
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紧迫的今天,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项目展现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力量。通过高科技手段记录与保存,这一文物保护的创新实践,是文化传承的智慧之举。
推荐素材二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了传承这一艺术形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京剧传承基地、举办京剧艺术节、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等。同时,京剧艺术家们也在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表演中,使京剧艺术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焕发新的活力。
素材点拨
在时代变迁中,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京剧作为中国文化瑰宝,融入现代元素,使古老艺术焕发新生。传承与发展并重,是京剧艺术绵延不绝的关键。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儒家认为“人之生也直”,道家认为“曲则全”。关于“直”与“曲”,古往今来争论不断。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引用了儒家和道家关于“直”与“曲”的不同观点。儒家认为“人之生也直”,强调人的本性应该正直、真诚,不应有虚伪和矫饰;而道家则认为“曲则全”,主张在某些情况下,适当地弯曲和退让可以保全整体,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实则各有其深刻的内涵和适用场景。
在写作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
1. 探讨“直”与“曲”在个人修养方面的意义。正直的品质是人格魅力的基石,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过于刚直可能会导致冲突和矛盾。因此,如何在保持正直的同时,学会适度弯曲和妥协,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2.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阐述。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流派,其思想观点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传承和发展这些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直”与“曲”的智慧融入现代社会的实践中。
3. 联系现实,探讨“直”与“曲”在当下社会的应用。无论是处理人际关系、面对工作挑战,还是参与社会治理,都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智慧,实现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例文
绵延生命之河
一考生
生命,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时而沿“直”道顺流而下,时而于“曲”道蜿蜒流转。在“直”与“曲”的交替赛道上,它灵活地变速流动,生生不息。
儒家认为“人之生也直”,即人生之初便具备正直、直率、一往无前的秉性。这种“直”,是一种内化于个体深处的性格与价值,早已植根于国人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我们潜移默化的行动指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便是将“直”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典范。在民族存亡之际,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的劣根性,大声疾呼“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义无反顾地弃医从文,以笔为剑,直击社会黑暗,力图唤醒沉睡中的民众。这样的“直”,化为《铸剑》里的眉间尺、《理水》里的大禹,一个个故事与人物,难掩先生“直”要把中国唤醒的真切。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直的背后,亦是进取的涌现。人生来便踏上了不断前行的征途,凭借满怀希望的蛮勇,以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炽热情怀,渴望着持续攀登,勇往直前。
然而,生命的旅途并非永远一帆风顺。一味地直行,会让我们在弯道处跌倒,因而道家提出“曲则全”。
何以谓之“曲”?曲,意味着顺应自然,懂得变通。它并非放弃原则与底线,而是在洞察形势、明确目的的前提下,灵活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它是暂时的忍让,是对次要事物的放下与释怀。正如水,它能够顺应地形,无论是高山还是深谷,都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在人生的旅途中,适时选择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纷争面前选择“曲”,是为了实现最终的和谐。
海子曾在诗里感慨:“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与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斯言灼灼,精神上的觉悟与超越,引领人们更好地行动与生活。当我们看淡得失,以生命的充盈视为活着的最高目的时,灵魂便能在从容与豁达中寻得平衡。此时,“曲”与“直”的辩证关系便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我们将遇到无数的曲折与坎坷,但只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与从容,便能在“直”与“曲”的交替中,领略到生命的无限风光。
“逝者如斯”的生命之河在奔腾与碰撞中溅起浪花,它阅尽前人之历史,感受现世之真实,一直流淌,直至生命的尽头。在这条不息的河流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舟楫,或顺水而行,或逆水而争,经历着各自的“曲”与“直”,悲喜交加,得失并存。我们在曲折中寻觅希望的光芒,在直线上欣赏风景的静美。当我们站在生命的某个高点回望会发现,那些曾经的曲折与坎坷,都已化作滋养心灵的甘露,让灵魂更加深邃,视野更加开阔。
于是,我们勇敢地航行,智慧地选择。
或曲或直,生命自有体悟。
评点:文章以生命之河为喻,巧妙阐述“直”与“曲”的辩证关系,构思新颖,意蕴深远。作者以鲁迅为例,生动展现“直”的内涵与价值,语言凝练,文采斐然。同时,借道家思想引入“曲则全”的理念,论述曲折人生中的智慧与从容,体现了深刻的人文思考。文章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直”的进取到“曲”的豁达,展现出生命之旅的丰富多彩。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以海子诗句作总结,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气质与情感深度,使主题更加鲜明,令人回味无穷。
角度二: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积淀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累积,更体现在人文精神的弘扬。考生可从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及道德情操等维度,深入探讨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深远意义。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人文精神提醒我们持续关注弱势群体,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人文精神促使人们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彰显人文关怀的力量。通过这些实例,考生能够深入阐释人文精神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推荐素材一
二十世纪上半叶,面对中国农村的困境,梁漱溟深入实地调查,提出“乡村建设”理论,主张通过教育农民、改善农村生活来推动现代化。他身体力行,在山东邹平等地展开实验,面对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重重困难,梁漱溟亲自组织农民学习文化知识,推广农业技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他的努力下,邹平等地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素材点拨
梁漱溟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了“乡村建设”理论,身体力行,通过教育农民、推广技术等手段改善农村生活状况。这一系列实践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与坚定的社会责任感。
推荐素材二
支月英,一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自1980年起,她孤身一人坚守在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村教学点,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在这个偏远的山区,每天清晨,她需要步行数公里的山路来到学校。学校里条件简陋,但她从未有过怨言,总是尽心尽力地为孩子们上课。为了让学生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她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支月英老师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悔承诺。
素材点拨
支月英克服重重困难,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了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她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奉献,是新时代人文精神在基层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柳诒徵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通常情况下,人们偏执于这种对待关系的一面,可《老子》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对待,即对立统一之意。)
关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论语》有如下论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解释: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帮助人能立;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人能达。(钱穆 译)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写作指导
材料引用了柳诒徵对《老子》的解读以及《论语》中关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论述。第一个语段中,柳诒徵指出,《老子》一书专注于探讨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对待之理”,并提醒人们要关注通常被忽视的一面。这启示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应全面、辨证地看待,避免片面性。
第二语段直奔主题,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角度,引出《论语》相关论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且给出钱穆对此论说的解释,语段指向明确,强调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互助关系。
两段材料,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句和人文精神,对“自我与他人”这一议题提供了相对统一的辨证看法。
例文
携手同行,共促发展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赵子涵
《论语》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阐述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微妙关联,揭示了一种理想的人际互动模式——携手同行,共促发展。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智慧,更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自我,乃个体之独立存在;他人,则为周遭世界之多元组成。在信息爆炸、全球化的浪潮中,试图孤立自我、与世隔绝,无异于缘木求鱼。自我与他人,实则如太极之阴阳,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因此,以辩证统一的视角审视并处理这一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那么世界的事就不可能完美。”人无完人,自我之成长,往往需借他人之力。在马克思创作《共产党宣言》的艰难岁月里,恩格斯在物质上慷慨解囊,在精神上成为他的坚强后盾。两人共话哲学,激荡思想,终使马克思主义光芒万丈,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可见,他人的助力,是自我飞跃不可或缺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