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的大象

作者: 夏熠

房间里的大象0

泽鲁巴维尔曾提出“房间里的大象”这一概念,意指眼前熟视无睹的东西。

我认为,这一理论精准地描绘了当代青年的生存困境:他们或沉溺于虚拟世界,或执着于诗和远方,而附近的事物反而在眼前“销声匿迹”。

人们常常将“附近的”等同于“不重要的”,这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极为荒谬的心理机制:他们潜意识里轻视身边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人或事,习惯性采取选择性忽视的态度。

附近的消失带来的往往是人们与现实的割裂感。若是一味流连于虚拟世界,蜷缩在那个自己编造的茧中,便会沦为加缪笔下的局外人;如果过分追求高远,脚步难免会变得虚浮,缺少踏实感和努力的有效性。这对于青年来说尤其有害,因为它实际上斩断了人与现实的生命纽带。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源远流长,人们对长老权力和英雄情结的追慕根深蒂固,于是趋向于将“不平凡”定义为“有意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附近的平凡事物同样有意义。

如果你到附近的菜市场,看看人们为一日三餐操持的忙碌与满足,你会感受到生活的热气腾腾;如果你对站在十字路口茫然无措的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你会感受到握在手心的温暖;如果你给下班回家的父母递上一杯暖暖的热茶,你会感受到流淌在指尖的炽热亲情。这些身边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却反映了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印迹,勾勒出一个人踏实耕耘的生活姿态,指向了一个人触地接壤的实在努力。我们不要做那宋朝的哥窖,冰裂纹美则美矣,却是冰凉淡漠;我们当为一株向日葵,鲜活得直贴人心,播洒爱与希望。张双奇和她的养女张白鸽深谙此理,他们把视线纯粹地投向身边的人:当年,50岁的张双奇下班途中毅然收养被遗弃在路边的女婴,女儿成年后用双肩背起老迈的父亲去天安门看升旗。这虽是一件关于“乌鸟私情”的生活小事,却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正如蚯蚓疏松附近的土壤,蚯蚓多了,土壤自然肥沃膏腴;关注附近并愿意付出努力的人多了,自然会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产生永不枯竭的内生动力。关注附近,务实笃行,是为大道。择大道而行之,我辈之责。

王开岭先生曾告诫我们要将视线从个人狭窄的生存槽沟中移开,看一看远处的辽阔与纯净,这固然很好。但也别忘了,“房间里的大象”也需要我们投以关注的目光。

评点

文章用“房间里的大象”比喻被人们选择性忽视的附近,让说理变得形象具体可感。同时,在结尾再次提及,让文章形成首尾圆合之势,结构紧密。最令人佩服的是作者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思考“附近的消失”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之后,继续深入探寻,挖掘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让文章论述层层深入,论证走向深刻饱满,增强文章思辨性,呈现作者良好的写作素养。

(指导教师:徐玲玲/ 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