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童心留一片旷野

作者: 林少强

给童心留一片旷野0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期,不少媒体关注中小学课间十分钟现象。部分中小学生课间十分钟除喝水和上厕所外,不能走出教室活动,甚至不能随意离开座位,因此他们只能躲进厕所里社交。

据密歇根大学调查,从1979 年到1999 年,孩子每周失去12 个小时的自由时间。日本摄影师萩野矢庆记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在东京街头拍摄儿童玩耍的照片,不得不在1996 年放弃,因为大街小巷的玩耍与笑声已经消失了。

你认为真正的“玩”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玩”的危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千百年来,“玩”始终是人类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玩”却悄然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出。孩子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被大幅压缩,那些曾专注于捕捉孩子欢笑瞬间的摄影师,也不得不放弃寻找那份熟悉的欢乐。当“玩”逐渐湮没于时代的喧嚣中,为童心保留一片旷野,便显得尤为重要。

属于童心的旷野在何方?它或许藏匿于林间斑驳光点所拥簇的纷飞蝶影中,或许潜藏于夏日墨蓝水面下的静谧与清凉中,或许搭建在积木与玩偶构筑的幻想中,又或许回响在向晚余晖下光与火的碰撞中……在这里,孩子们探索、感受、互动,唤醒内心积极的本能,收获正向的反馈,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找寻存在的意义。这便是“玩”的精髓所在。当我们有了“玩”的激情,童心便能在这片旷野中茁壮成长。

当今时代,在工业文明的“有用”语境下,本属于儿童自由玩耍的时间被挤占,童心或被砌入“发展”大厦不断延伸的钢梁中,或被铸成“社会”博弈的筹码。而人们之间关系的淡漠、人与自然之间不断加深的疏离感和陌生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孩子“玩”的动力与热情。此外,资本利用互联网掀起消费主义的浪潮,潜移默化中使“玩”偏离了原本的模样。当人们在盲从与欲望中迷失,童心的旷野便变得荒芜凄凉。

应对“玩”的危机,给童心留一片旷野,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给予孩子更多关怀,呼吁大众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发展;共同倡导更科学的教育观念,构建交流互动和探索创造的平台,同时学会适当地“留白”,避免过度保护,将更多的自主权交还给孩子们。

童心的旷野辽远广阔,容得下漫长的一生。相对于儿童在玩耍中学习和探索,成人打破桎梏,回归本真,唱响生命和梦想的赞歌,何尝不是值得称颂的英雄主义?当下“重新养育自己”的潮流兴起,成年人的“内在小孩”也被唤醒,被疗愈。“酷盖”王德顺大爷79岁走T 台、85岁开飞机,整个世界都可以成为他的玩具。年龄不过是虚设的边界,每个人都有权利打造自己的旷野。

愿我们永葆鲜活的热情,给童心铺展一片旷野,那里草木葳蕤,春意永在。

评点

作者首先引出“童心的旷野”这一概念,接着用具有诗意美的排比对这一概念做出形象的解读,这一文段选取的意象典型,有细节、有画面。接着,作者从多个角度探究“玩的危机”产生的原因——工业文明的价值追求、人际交往的疏离、消费主义的影响,之后再多角度提出解决策略。最后,打破年龄限制,让“童心的旷野”有了更深刻而广泛的含义,使这一论题具有了更普遍的社会意义。

(指导教师:陈晓华/ 编辑:关晓星)

上一篇: 云山各有天地
下一篇: 房间里的大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