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24年高考科目诊断性考试 主题:知行合一
作者: 谢澹 王劲慧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认识与行为相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发现两者的落差,让人感叹知易行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作文题的两句话,一句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概念理解,一句是对现实生活两者落差的思考。就高中生视角而言,应能理解知行不是两件事,两者没有先后之分。但写作重点不是论述“知行合一”的哲学理解,而是具体分析“知易行难”的现状,思考王阳明知行观的现实意义。
现实中知行脱节、知易行难的现象,除了外在现实阻碍,自我认知的差距是其主体原因。学生重点探讨两者落差“行难”的原因无可厚非,但是不是止于“行难”的原因分析,然后提出要知行合一就好了呢?行虽难,为什么有人放弃,有人却愿迎难而上,不惜付出一生代价去真正践履,正如王阳明去世前最后一句话:“余生之所学,致良知而已矣。”现实中明知两者落差,而行难后的抉择,才可能是考题本身带给我们的现实思考。
“文章合为时而著”。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考生要找到命题的时代意义、现世价值。
例文一
融知入行,以行践知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 孙可可
当王阳明几乎是孑然一身地来到那一片穷山恶水的谪戍之地,面对一无所有的龙场与不甚开化的百姓,我相信他也会徘徊在疑虑与苦痛中:知行合一,何谓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合一,强调心为准则,身为模范,诚实地践行尊崇的正道,不为懈怠所动,不因流俗而倒,圆融自洽,不违于己。然所有人都不会如此顺利地走上这样一条宽广的大道,欺人与自欺总是如影随形。
为何“行难”,无外乎认识的肤浅、自身的软弱和外部世界的复杂。因为肤浅,我们丢失了认识内在的本质,在真实的冷酷血腥前拿起犬儒主义的挡箭牌,做游离的看客;因为软弱,我们趋利避害,急于从必经的磨砺中逃脱出来,不愿蜕皮,害怕成长,成为心理上的巨婴;因为复杂,我们像在春日里苏醒、快乐地振翅高飞的苍蝇,一头撞上了水晶墙,畏畏缩缩地看着蜘蛛迫近。我们的认识总是天真、无知又弱小,难以抵御现实的凄风苦雨,最终飘零在泥泞与沼泽之间。
知行合一还有第二种解释,即知识可以来源于行动,为行动所检验,为行动创造动力。
如何克服认识的肤浅片面?依靠实践。在烈日的炙烤与汗水的氤氲下,我们会更能体味劳动的可贵。如何与复杂的外部世界相融?依靠实践。通过调整理想化的模型,我们更能从实际出发。而自身的软弱更需要实践加以历练。知行合一不只是一种人生的表象,更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论,无论是什么想法,不妨先放手一搏,只有勇敢地向前迈第一步,未来的图景才会纷至沓来。而最关键的是,不管后程旅途的艰辛,有没有胆略走出第一步。
王阳明做到了,他处理事务,整顿盗贼,缓和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最终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重回官场,带着自己的坚守和道义。
继承着他的精神,“知行合一”一直传承到今,融知入行,以行践知,踏出属于自己的光辉岁月。当我们在知与行中达到完满的和谐,会更深地感受到这份流传千古的智慧的可贵。
评点: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论证过程自然流畅。开头部分从王阳明的经历切入“知行合一”这一话题,主体部分围绕“知行合一”的概念阐释、“行难”的原因分析和“行难”的问题解决展开,最后又回到王阳明的经历和给读者的启示上来。语言朴素,表达晓畅,并不刻意炫耀文辞,文气顺畅。(指导教师:许敏)内容18 分+ 表达19 分+ 发展等级18 分=55 分。
例文二
以知促行,以行践知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 冯敏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的感慨,向我们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然而,知与行的落差,也常常让人发出“知易行难”之叹。依我所见,当以知促行,以行践知,以达知行合一之境。
知与行之间那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来源于缺乏对“知”的深度挖掘。雅斯贝尔斯有言:“真理本质上只孕生于自己的觉悟”。如果对“知”的认识浮于表面,就难以达到与“行”的有效衔接,酿成纸上谈兵的悲剧。当我们付诸行动时,所面对的也可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困窘。当深入“知”的内核,将有形的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理念,为“行”指明方向。
当然,“知”只是“行”的必要前提。知与行,是由认知到亲力而为的过程,其间亦有心理上的无形阻碍。
知易行难,其难处在于行动力的缺乏,对失败的畏惧。“知”是隐性的,我们大脑为“知”塑造,但这些理念存于内心。而“行”则是将这些理念以实践的形式向他人宣示的过程。这意味着,在“行”的过程中,我们已有的“知”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眼光的评判甚至挑战。而怀着对他人批评的畏惧,我们难以将“知”付诸“行”,将“知”放于社会与他人的标准之中。同时,由于“行”带有的实践性,完成“行”往往比内化“知”需要更多的精力与汗水,而行动力的缺乏让我们对这一过程产生抗拒心理。
知行合一,需要观之、悟之、践之。观之,我们得到知性层面的体验;悟之,我们从情感之角度表达与知的交融,将知内化为理念。而实践,是将知放于行之中,以行践知,是“找到能付以生命的东西并为之奋斗”。
然而,社会的功利和浮躁让我们举步维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们害怕互联网同音室下偏激观点的相生,害怕信息流瀑下评论中的冷嘲热讽。但我们不应只看见功利社会之下的所谓成功,也应以“行”追寻六便士之外的月亮,寻找自己的“朝圣路”。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破知易行难之困局,以知为行奠基,亦在行中开拓认知边界,于实践中走出认知的闭合圈,以达知行合一之境。
评点:文章围绕“知的深度挖掘不足、行动力缺乏与对失败的畏惧”等核心议题展开,逻辑清晰,论证严密,融入雅斯贝尔斯名言,增强了理论深度。全文结构严谨,理论阐述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流畅,过渡自然。在立意思考上,作者深入挖掘“知”与“行”鸿沟的根源,提出以“知”促“行”、以“行”践“知”的解决之道,并跳出个人层面,反思社会现实问题,展现了深刻思考与独特的视角。(指导教师:张洁慧)
内容17 分+ 表达18 分+ 发展等级18 分=53 分。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