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联考 主题:认知水平”
作者: 王怀庆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年高考,作文题总是受到最多的关注,人人都可以批评两句。网友调侃说,作文题既出,各种吐槽,各种欢乐。中央美术学院展出名为《超级蜂巢》的作品被一些网民评论为:“这是一堆垃圾吗?”“央美就这水平?”“好敷衍。”尚不知道有没有专业人士说“不行”,但是网民率先说“不行”。
对某个领域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的人,越是有一种奇怪的勇气和一种莫名奇妙的自豪感;另一方面,相关的知识越贫乏,他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则叙议结合的文题,命题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浅层次认知与盲目的评价倾向,进而促使他们深入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影响,培养他们理性审视问题、深入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
题干第一段提到“对高考作文题的随意吐槽”与“对央美作品的负面评价”,这两个关键句勾勒出了一种社会现象:大众在缺乏对事物深入了解的情况下,便轻率地发表评判。这种行为体现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也暴露了评价者缺乏专业视角。
题干的第二段则剖析了这一现象的本质。这里的“认知表面”揭示了评价者对于事物的了解和分析尚显肤浅;而“奇怪勇气”与“莫名自豪感”则描绘了这种肤浅认知下产生的非理性心理状态,他们在没有足够依据时就敢于发声。“知识贫乏”是其原因:由于知识的缺失,个体无法进行辨证思考,因而容易走向极端。这一部分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象成因和展开讨论的多个角度。考生还可以在“认知肤浅”这一层继续深挖,体现思考。
对于讨论社会现象类的作文题,需多从生活实际出发来探因析果。在立意方面,可从正面切入,如提倡谦逊态度,强调理性判断;也可以从反面批判,指出浅层次认知与随意评价的危害等。总之,要结合自身的思考和生活体验,避免空喊口号或仅做简单批评。
例文一
海雾的背后
一考生
佩索阿曾在他的诗篇中抒写:“世界是由海角和尖峰组成的,我们的弱视症使我们只能看到四周弥漫的薄薄海雾。”
现实中,我们总不免听到臧否之声。认识的殊异在所难免,但如果话语之下是绝对认知致使的颐指气使,便不可不警惕了。而佩索阿诗意的话语恰使我们从一个角度窥探到矛盾的一隅,即浅层认识与偏狭视角的裹挟。
事实上,绝对认知促成的单一性话语在社会交往行为中并不罕见。中央美术学院展出的作品被一些网民争相否定,这不啻一种视角主义的傲慢,在本质上亦是反理性的。网民不一定具备鉴赏美术作品的专业知识与水平,却认为自己的审美水准已足以量裁央美作品,这与霍夫斯塔特在著作中所述“反智主义”一脉相承。在另一方面,知识的贫乏亦促成了绝对认知的强化,若被问到“艺术为何”,或许争相否定的网民只知“好看的和不好看的作品”,而对于其他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一无所知:康德所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阿多诺所言“社会的反题”,全然不为其所知,如此凭借浅薄与单一的认识,也难怪会作出孤陋的否定。
回到佩索阿的话语,另有一个词汇亦值得我们注意:即所谓“弱视症”。互联网构筑的现代语境为网民搭建了认识碰撞的平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弱视症”的产生:当寻找到同自己一样认识浅薄的人时,颐指气使的声音无疑被放大了。“这似乎是人类正经受的一场隐秘的灾难。”当代诗人刘立杆的话如一颗子弹正中眉心。
解决方式其实很简单,即打破认知的壁垒,直抵认识的更深处,并在这个过程中永不抛弃自己的谦逊与求知的欲望。张秋子有言:“内在匮乏,只能外求。”若我们不想成为只见海雾的弱视症患者,唯有勘破对认知的桎梏,以本心掌舵,直指认识的远岸。
不因傲慢的颐指气使动摇内心的求知欲,在不断深化自我认知中获得精神的富足,“我终将走出那片海雾。”
评点:作者通过具体案例和理论支撑,有效地阐述了绝对认知导致的单一性话语及其社会影响,以及互联网环境下“弱视症”的加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文章结构紧凑,逻辑严密,段落之间过渡自然,使得整篇文章读起来非常顺畅。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内容18 分+ 表达19 分+ 发展等级18 分=55 分。
例文二
水之深浅
一考生
“深水是沉默的,浅水是喧哗的。”这句话用来形容部分网友再合适不过了:认为自己的东西深水万丈,实则只是表面的“迷之自信”。
网络媒介的兴起虽为网友提供了自由发声的平台,却也暴露了认知的局限。此中缘由,在于网络洪流的猛烈冲击与集体意识的盲目沉沦。“回望效应”与“信息茧房”将人们禁锢于芝诺所描绘的“圆圈之内”,在集体心理的隐喻与暗示之下,个体不自觉地融入景观社会的洪流,蜕变为盲目跟风的乌合之众。面对后真相时代的纷繁复杂,我们应当坚守理智的灯塔,让思想深潜至水底,探寻更为本质与真实的所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以理性客观态度评判各领域,避免沦为浅薄无知的“键盘侠”与“网络喷子”。
你我当共勉于惕励忧勤之道,以理性为指引,紧握审判乱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深潜至水底深处,化真知灼见为矛。
以平和之心,漫游真理之海。梭罗,自然主义的先驱,他摒弃尘世的喧嚣,孤身漫步于林间河畔,于一草一木间挥洒笔墨,铸就《瓦尔登湖》,探寻生命意义的真谛;王国维,独自踏上国学与西学的探索之旅,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中国文化着墨,传承人类文化。
以专注之态,铸真理之矛。于敏,蘑菇云下的无名英雄,他在沉默与俯首间,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伟业,推动了国家核弹事业的蓬勃发展;鲁迅,专注于剖析国民的劣根性,以犀利的笔触唤醒沉睡的民众,“从来如此,便对吗?”振聋发聩之问,成为不朽的丰碑,引领着迷茫中的国人前行。
以平和之心、专注之魂,深入挖掘事物的核心与本质,才能对事物有客观准确的认知,避免陷入盲目自信与狂热绝对的泥潭,见到心中“星空般的澄明”。
春光蕴韵,光耀华庭。以独立精神自由的思想徜徉于水面之下,方能与日月同辉,打破认知局限,于象牙塔之巅呼唤永恒的真理与善知。
评点:文章以“深水沉默,浅水喧哗”的比喻开篇,深刻揭示了部分网友因认知局限而过度自信的现象。文章逻辑清晰,先分析问题原因,再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人物素材强化论点,最后以诗意语言收束全文,呼吁打破认知局限,追求真理与善知。整篇文章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展现了作者较高的文学素养。
内容18 分+ 表达17 分+ 发展等级17 分=52 分。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