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中的妙喻之“诗意”
作者: 杨睿在工业时代,人们对于诗意的追求愈加强烈:或直抒胸臆,要“诗意地栖居”;或用文青的意象来工笔诗意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如何才能获得诗意,让我们不会写诗,也能像个诗人,把生活活出一段平平仄仄?我们不妨管窥一下那些经典中的著名比喻,养诗眼,澄诗心,冶诗情。
素材1:夜静静的,像个黑孩子/含着水果糖似的月亮/睡了/任性的手,抓着城镇/像抓着一迭发光的新币。
——顾城《铜色的云》(节选)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顾城《杨树》
对应话题:童心
运用示例
诗意的表达离不开一颗童心。有人说,孩子天生是诗人,顾城八岁所写的《杨树》,一句“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惊艳众人。究其原因,在于诗歌常常通过一种无序的方式,于看似无意间,三言两语,唤起惊雷。然而,相对于孩童,成年人早已经被语法、逻辑、准则,规训得一板一眼,失去了一种跳脱秩序、肆意驾驭语言的能力。因而要保持一颗童心,如王国维所说,“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才能赋予语言天真烂漫的诗意。
素材2: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汪曾祺《人间草木》
对应话题:观察
运用示例
诗意的表达离不开一双慧眼。因为再天马行空的诗歌,也如风筝,离不开诗人手中那根叫作“真实”的绳索。失去真实,诗意表达会变成怪诞的痴人呓语,让人失去共鸣。好的诗歌,一定力求准确,正如汪曾祺为梨花作喻,用月亮去体现其白而透亮的特质,相较白雪,更为恰切。而若要求准确,一定要长于观察。现代诗人、文化学者周瑟瑟在《中国诗歌田野调查》中强调用“直接观察法”获取第一手材料与经验,从而提高诗人的感受力与敏锐力。因观察而写实,因写实而真挚,因真挚而感人。如失去了感动,诗歌只变成散落一地的文字碎片。
素材3: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张枣《镜中》(节选)
对应话题:设计感
运用示例
诗意的表达离不开一段巧思。诗歌同一切伟大的艺术形式一样,离不开丰富的设计感,只不过它会被诗家藏得很深,让人感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似平淡,却以画入诗,让文字具有了线条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寥寥八字,拟人、比喻、对仗、绘形绘色、以动写静,读者受到的震撼,其实源于多重技巧叠加释放出的艺术张力。现代诗人张枣一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梅花的花瓣一落下,“悔”字便浮现出模样。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写诗作文只凭天赋,妙手便只能偶得,唯有沉下心下死功夫,遍观群书,笔耕不辍,才能保持诗意的源头活水。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