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农民画
作者: 宣雨希初次邂逅农民画,那跳脱的色彩、灵动的线条与奇特风格,便深深将我吸引。她是那么自在洒脱,蕴含着那么多神秘美丽。
她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质朴和谐的内在力量;她充满了乡土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从她身上可以看到千千万万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她的背后映射出的是无数个家庭的缩影。
民间工匠塑造了她。最初的她不过素纸一张,她可以是宣纸轻薄的皮肤,可以是水粉纸坑洼的皮肤,可以是水彩纸细腻的皮肤又或是牛皮纸粗糙的皮肤。为她粉饰上妆的工具可以是勾线笔,毛笔,大排笔,蘸上墨汁或是水彩,便可以大展身手了。妆面可以是十二生肖那俏皮可爱的动物,也可以是绚丽多彩的四季之景。无论哪种,无一不把她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我的老师也曾塑造过她。那时她是青涩稚嫩的:水粉纸的皮肤上有铅笔淡淡的痕迹,调色盘上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试色,妆面上是新鲜亮丽的纹样。她还是个小姑娘,明丽、大方,对乡土生活的热爱不加掩饰,对农忙的激情欢快热切。偶尔失手上错了颜色便多添几笔,勾勒出新的图样。
随着时间的沉淀,她也褪去了少女的无忧。是浑厚乡土孕育了她,是繁重的农活牵扯着她。她拥有了粗糙的皮肤,她有了几道浅浅的皱纹。老师手法越发娴熟,不必再事先勾勒她的妆面。她去乡间见过了她的兄弟姐妹,是喜庆的手工缝制的布鞋,是饱经沧桑的花布;是为丰收而喜悦的大婶,是为难以全部收下果实而担忧的农人。
仔细欣赏《上林湖畔杨梅红》,是大胆的配色,是夸张的手法。杨梅熟了,漫山遍野,是大片大片的红紫色,是一大批一大批的“背篓”。那山上仿佛可以听到采摘者欢乐的笑声,热切的讨论声,那山下仿佛可以听到小贩吆喝,喊价的声音。摘杨梅的繁忙快乐跃然纸上,是咱们家乡的写照。回想老师作画时整日整日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尝试、修改,又整日整日地待在实地,观察记录,下乡动手,同农人聊天,终于把她们的笑脸绽放在了画卷上。把山水的秀气扑面盖在画卷上,把农人的热情淳朴裹在画卷上,每一笔每一画都是她呕心沥血的付出。
我也尝试塑造我心目中的她。想到农家生活的自在快活,便用明艳的色彩给她上了彩妆,又想到农家人的苦和不易,便用勾线笔细细描摹另一景象。一种颜色,需要花上十多分钟的调配,一片风景,需要花几十分钟的思考方可落笔。着妆未过一半,我的手早已酸痛僵硬,不禁佩服起老师高超的画技和强大的毅力。
我问老师为什么画农民画这种极其考验创造力,费力费脑费时的画呢?画了好几年,也许别人都不会多看一眼。她不及工笔的细腻,不如素描的真实,不如印象的浪漫,不如抽象的大胆。“也许是因为她独特的气质吧。她的身上散发着乡土的气息,她的泪水里蕴含着独属读书中国的故事。为她付出时间精力,值得。”对待艺术,我想她是非常认真的。
对待艺术,不仅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要吃苦耐劳,富有耐心。要尊重她,赋予她灵魂。因为真正重要的东西,单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指导教师:张向群/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