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

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作品介绍:《九三年》是雨果一生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

片段摘录

关于革命的目的

不要再有贱民,不要再有奴隶,不要再有苦工囚犯,不要再有罪人!我要人类的每一种特质都成为文明的象征和进步的主人;我要自由的精神,平等的观念,博爱的心灵。不!不要再有枷锁!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不要再有爬行的人类,我要幼虫化成蝴蝶;我要蚯蚓变成花朵,而且飞舞起来……

适用主题:追求文明,致力进步;砸碎枷锁,拥有自由……

运用示例: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因为其动机不过是以一种不平等取代另一种不平等,以一种专制代替另一种专制。就像雨果的《九三年》一书中所说的,真正的革命就是要让人类具有文明和进步的精神,拥有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具有博爱的胸怀,最终让人类得到自由的发展。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更多地释放人性,而非限制和禁锢人性。

关于革命的方式

自由、平等、博爱,都是和平与和谐的信条。为什么要给这些信条一个吓人的外表?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争取各个民族形成世界性的共和国。那么,我们就不应当使他们感到害怕。恐吓有什么用?恐吓不能吸引各个民族,正如稻草人不能引诱鸟雀一样。为了行善就不应该作恶。推翻王位并不是为了竖起断头台杀死国王,让民族生存下去。打掉王冠,放过脑袋。革命是和谐,不是恐怖。

适用主题:追求和谐,共同进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运用示例:追求社会发展、时代进步,“革命”是一种重要方式。但“革命”不是以肉体的毁灭为主要形式,而应当追求思想上的统一认知,就像《九三年》中所言:“革命是和谐,不是恐怖。”在不少国家、许多时期,人类都在这一方面犯过或大或小的错误,历史的教训值得吸取。革命不是目的,革命只是一种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手段;和谐社会,才会有发展。

关于一切向前看

我的想法是:永远前进。如果上帝要人后退的话,他就会使人的脑后长着眼睛。我们必须永远朝着黎明、青春和生命那方面看。倒下去的正在鼓励站起来的,一棵老树的破裂就是对新生的树的号召。

适用主题:追求发展,永远向前;前仆后继,弃旧图新;永葆青春,向往黎明……

运用示例: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应当永远行走在追求发展、执着向前的道路上。即便继承传统,也是为了从中汲取营养,让前行的脚步更加充实,更有力量。《九三年》中的郭文说过一句形象而深刻的话:“如果上帝要人后退的话,他就会使人的脑后长着眼睛。”我们的双眼,是为了寻找光明、探索未来,让我们开拓出一条未来发展之路。

关于历史与文艺

历史有其真理,传奇也有其真理。传奇真理不同于历史真理。传奇真理是以现实作为结果的臆造。然而,历史和传奇都有同一个目的:描绘过眼烟云的人背后的永恒的人。

适用主题:尊重事实,探究规律;文艺历史,殊途同归;探究真相,发现真理……

运用示例: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们走着不同的道路,一个直面事实,一个“臆造”生活,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寻找到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揭示生活的真相。就像雨果《九三年》中所说的那样:“历史和传奇都有同一个目的:描绘过眼烟云的人背后的永恒的人。”这个“永恒的人”便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找到这个“人”,才能把握社会发展方向。

上一篇: 《启蒙时代》
下一篇: 《年轻的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