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作者简介:萨莉·鲁尼,爱尔兰新生代小说家。
作品介绍:《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讲述了大学同学艾丽丝和艾琳毕业后各自的生活。艾丽丝是年少成名的作家,生活无忧;艾琳则是一名杂志编辑,生活拮据。小说的主线是四个年轻人艾丽丝、艾琳、费利克斯和西蒙的感情生活,故事探讨了当代青年的迷茫和挫败感。小说中,艾丽丝和艾琳的生活故事充满了日常琐事,而她们的邮件往来则涉及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省,包括文学、写作、社会、政治以及自我认知等话题。
片段摘录
关于代际关系
我用精致的文化在我和父母之间挖出了一道鸿沟,他们已经摸不到我,甚至连够都够不到。而当我站在鸿沟这头回望,我感到的不是歉疚或失落,而是解脱和满足。
适用主题:代际差异,文化因素;文化差异;青春叛逆……
运用示例:很多时候代沟的形成不是由于利益或权威上的冲突,而是因为文化的隔膜。因为年轻人总是更与时代脉搏合拍,所以与偏于传统或保守的父母之间便会形成文化上的断层。就像《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中呈现的那样,今天不少青年人善于“用精致的文化在自己和父母之间挖出一道鸿沟”,这就更加剧了父母与孩子沟通时的无力感和无奈。
关于评价他人
我们憎恨别人犯错远胜过爱慕他人行善,于是乎活着最轻松的方式就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谁也不爱。
适用主题:一味否定,令人消极;表扬鼓励,催人奋进;捕捉优点,给予鼓励……
运用示例:人间通病似乎就是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不足,鲜见别人的优点长项。所以,我们也就听惯了批评指责之声,而很少听到肯定赞美之语。就像《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一书中所描述的“活着最轻松的方式就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谁也不爱”那样的感觉。只有及时发现他人之长,并给出肯定的评价,这个世界才会积极向上。
关于悲观主义
每当我遇上什么好事,我发现自己总会想:不知道它要过多久就会变坏。我几乎希望最坏的情况快点发生,宜早不宜迟,最好立刻发生,这样我至少不用再为此焦虑。
适用主题:消极悲观,前程至暗;积极乐观,追求光明……
运用示例: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看问题的角度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暗示。乐观主义者遭遇不测,总会觉得我可以掌控一切;而悲观主义者则如《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中描述的“每当我遇上什么好事,我发现自己总会想:不知道它要过多久就会变坏。”其实,不管好事坏事,最终都成往事,只要我们直面以对,积极应对,任何事情都会风轻云淡。
关于人生舞台
或许世上只存在一种智慧,人人都参与其中,我们每人都站在自己的肉身之中,向它投去目光,如同在剧院里,每人都有各自的座位,却只有一个舞台。
适用主题:人生舞台,智者领地;关注自身,演好自己……
运用示例:在历史的舞台上,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剧无不是智者、强者上演;而芸芸众生只不过是跑龙套的角色,甚至是剧场的看客。就像《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中所说的:“在剧院里,每人都有各自的座位,却只有一个舞台。”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悲观,每个人都应是自己的主角,我们的脚下便是最适合自己的舞台,演好自己就好了,何必充当看客?
关于人际关系
有时我认为人类的关系是柔软的,像沙或水,而我们将它们倒入某个特定容器,从而赋予了它们形状。因此,一个母亲和她女儿的关系被倒入一个名叫“母女”的容器中,这种关系便拥有了盛装它的容器的轮廓,被装在里面,无论是好是坏。或许有人做朋友不开心,但是做姐妹的话就非常融洽,或者有的夫妻做父母和子女反而更好,谁知道呢。但去缔结一段没有事先规定形状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呢?就是把水倒出来,任它坠落。我想它不会有任何形状,而是四处流淌。
适用主题:形式;换位思考;去除约束……
运用示例:如果不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置一种特定模式——譬如母子、师生、同事……人与人会更易于相处。因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定自己在某一方面需要的对象,从而减少因为“强加”的模式造成的龃龉。就像萨莉·鲁尼所说的“或许有人做朋友不开心,但是做姐妹的话就非常融洽,或者有的夫妻做父母和子女反而更好”。可见,相处之道,实在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