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20年:从破土萌芽到璀璨星河
作者: 本刊编辑部2024年5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闭幕。自2004年创办以来,文博会不仅成为大湾区乃至中国的文化标志,更以其独特的品牌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薪火相传,犹如古老的树木绽放出崭新的嫩芽,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与此同时,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与新模式的涌现,如同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叠合融通,共同谱写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乐章。这场盛会,不仅是对文化多样性与文明创造力的生动诠释,更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0年剪影
艺术脉动:开启世界油画基地高光时刻
穿过大芬村狭窄蜿蜒的小巷,隐藏在角落里的是《中国梵高》主人公赵小勇的画廊。几年前,一部纪录片把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了大芬村,并为它做出定义——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但大芬村并不仅仅如此,在这里,画廊、工坊、工作室、展馆,已经超出复制工业群落的界定。而这一切启动的高光时刻,正是2004年首届深圳文博会:这一年11月18日,首届文博会大芬油画村分会场开幕,1000名画工身穿统一的白色T恤,举行油画创作表演。会后,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大芬,当年的销售额就跃升为1.4亿元。通过文博会带动,如今大芬油画村市场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但模仿不是终点,今天在大芬村,仿制梵高画像最多的赵小勇,也已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从模仿到原创,大芬村只是文博会带来的文化产业变化的一个侧写。
演艺脉动:千场国际演出的肇始之源
一部东方舞剧可以走遍欧美剧场,持续火爆20年?《风中少林》给了肯定的回答,而这回答背后的底气,来自文博会:河南郑州歌舞剧院创作的精品舞剧《风中少林》,在第二届文博会“出尽了风头”。这部充满典型中国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自从在文博会上与国外观众见面后,受到海外采购商的青睐。自此,《风中少林》风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演出达上千场;与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数十家演艺机构商谈和签订了相关演出意向和合约,20年长演不衰。
文旅脉动:历史文化的“真金白银”之旅
文博会初起之时,原定两年一届,从2007年开始,变成了每年一届。也就是在这一年,河南开封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第一次参加文博会,试图解决“万岁山主题公园项目”启动资金问题。万岁山·大宋武侠城是在原国家森林公园的基础上筹建,以宋文化、城墙文化和七朝文化为景观核心,以大宋武侠文化为旅游特色,以自然森林为格调的大型游览区。“试试看”证明了“走出来”的重要性——在该届文博会上,开封市一举解决了“万岁山主题公园项目”启动资金问题,使这一历史遗迹重展风采。
科技脉动:带着“熊二”走向世界
国产动画《熊出没》,至今已经累计走进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人都对2013年文博会上爆红一时的《熊出没》主题乐园津津乐道,实际上出品方华强集团与文博会的渊源更早。2008年第四届文博会上,华强集团旗下公司就与伊朗一家公司签约,在伊朗共同建设“方特卡通动漫园”项目。数届文博会以来,华强集团的“环幕立体电影”系统及影片打入了美国、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科技”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向高端拓展的突破口。
国粹脉动:寻找非遗市场化的试金石
舌尖上的地道风味、掌心里的千年技艺、传承中的中华瑰宝……自2011年第七届文博会首开“非物质遗产馆”后,每一届文博会,非遗都是打卡热点。2023年,央视纪录片《非遗里的中国》更是直接化身“荧屏解说员”,为观众线上线下带来一场非遗盛宴。
在第七届文博会上,20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身文博会,这些曾“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项目在跟现代科技和创意结合后,开始迈向产业化,而文博会则为非遗的市场化提供了一个国际化大平台。众多非遗传承人和保护者都指出,非遗大多数是手工艺术品,这是制约其产业化的一大瓶颈。而通过文博会这块市场化的试金石,许多非遗项目找到了突破的路径。
国际脉动:“一带一路”解锁文化密码
2017年,文博会将原“一带一路”馆升格为“一带一路·国际馆”,邀请了99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万名海外展商前来参会采购。“一带一路”沿线共计3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共同发出“国际好声音”。今年还首次设立“国家文化贸易展”,推动中外文化“有来有往”。俄罗斯、英国、西班牙、韩国、尼泊尔、伊朗等国多家知名国外贸易机构参展。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行业展会——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也首次携特色图书亮相文博会。
前沿脉动:虚拟现实成就科技体验窗口
2019年文博会,率先将虚拟现实等黑科技体验搬入会场,结合AR、VR、3D等尖端数字技术的视听盛宴燃爆公众。观众可以通过AR和朋友来一场虚拟世界的赛车游戏,还能够了解中国服装行业的生产零售商最先进的设计和生产模式——譬如通过运用国内厂家自主研发的鹰眼S1彩色桌面三维扫描仪和3D渲染云平台,将一双球鞋或一件衣物从实物渲染成效果逼真的3D图像,从而快速投入设计流程。其中,“万象墙”分外引人瞩目,除了打破消费行业“线上”与“线下”的物理边界,还可用于文博领域,对文物进行三维解读和AR智能呈现,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前沿科技一直是文博会展陈的重点,直接将前沿科技的体验与展陈方式结合,让文博会逐渐成为每年市民接触最新前沿科技文化的首选窗口。
运用示例一: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将唐代的诗意与历史完美融合,展现了盛唐文化的繁荣与魅力。诗赋盛行、音乐繁荣、国际交流频繁,为百姓提供了精神归依,铸就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而当代中国,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人们也在追求精神滋养。已经走过20年辉煌历程的文博会,不仅见证了文化的蓬勃发展,还推动了文化产业的不断创新。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文博会为观众带来了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全新体验,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河南省南阳一中 杨鹤轩
运用示例二:文化消费不只是冰冷的金钱交易,也能成为文化沟通的桥梁。在文博会上,每一次交易背后,都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一次心灵的触碰。大芬村的赵小勇,从一个不起眼的小画廊起步,借助文博会的平台,他的画作实现了从临摹到原创的华丽转身,更从深圳走向了世界,大芬村也成就了“中国油画第一村”的美誉。这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丰硕收获,更是文化自信的充分彰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无限可能。——河南省南阳一中 冯超越
20岁之新
新使命
弱冠之年的文博会,闪耀着新使命的光辉——不只是摩肩接踵的人潮、奇思妙想的创意、“涨”声不断的交易,更重要的是与“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相呼应。通过这个窗口,世界看到一个厚重与灵动兼具、生气蓬勃且韵味悠长的人文中国,一个创意无限、活力无限的文化深圳。
新风向
本届展会上,文化产业数字化进入深水区,人工智能化的时代即将到来。未来文化产业最大的风口,就是人工智能+深度数字化。“AI”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高频词,彰显文化产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中国文化产业近年逐步形成的出海“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也在本届文博会风头正劲。文化出海“新军”,展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多元探索,实现中华文化的全球化表达。
新气象
首次设立的国际文化贸易展人头攒动,海外展商忙碌不停,迎接八方来客:老挝的文创咖啡、旅游漫画,爱丁堡市的文创、影视作品,法国的薰衣草精油、捷克的水晶、伊朗的地毯……本届展会吸引了历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国内外超220家头部文化企业参展,其中既有文化产业“顶流”,也汇聚了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势力”。
运用示例一:走过二十年辉煌历程的文博会,不仅见证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更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生动注脚。这个充满“国风、国潮、国际范”的盛大舞台,每一件展品、每一项活动都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向世界传递着深厚的文化自信与开放的姿态。文博会,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定义,它承载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同时面向着一个潮流澎湃、文化之花竞放的新世界。透过这一平台,我们见证了一个古老而质新、悠久且活泼、可敬又自信的中国,昂首阔步向前,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风采与无限可能。——山西省长治一中 李沐辰
运用示例二:当仰望星空,寻找那些闪烁的灵感之光时,我们不禁发现,文化的力量就如同深埋于土壤的种子,悄然在我们的脚下生根发芽。二十年前的文博会,便是那颗精心播撒的“文化种子”,它深深扎根于深圳这片热土,绽放出绚烂的文化之花。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东方与西方交融,形成了一幅幅多彩画卷。从古老的陶瓷艺术到现代的数字创意,从文化遗产的保护到文化产业的创新,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多元而包容的文化世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跨越时空,连接世界,激发着无限的创意与想象。在文化的滋养下,我们将不断开拓新的境界,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未来篇章。——山西省长治一中 张梓轩
主题思考
角度一:一城一会,大鹏同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也滋养着文化。文博会是一扇窗口,透窗看画,描绘的正是一座城市与文化的双向奔赴、协作共赢,亦勾勒出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上升景象。
角度二:文化交流,文化互鉴。
现代的、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不同文化在文博会上交融互鉴,竞相绽放光彩,以文化汇通世界文明,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让文博会展现出更大魅力和活力。
角度三:创新蝶变,促迭代升级愈久弥新。
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文博会紧跟时代步伐,以“新”提质、以“新”促“新”的场景无处不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角度四:拥抱传统文化,追求品质生活。
文博会已经成为“新中式”生活美学的风向标,其推广的“文化+”新模式,让文化在塑造消费观念、引领消费潮流方面持续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反推着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和发展,助力文化产业和消费市场深度融合。
角度五:厚积薄发,拥抱世界。
走过20届,文博会的持续繁荣,早已不是深圳一座城市的故事,而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优美范例,是大湾区文化软实力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有力证明。
运用示例:文化,不仅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更是祖先血脉的延续,照亮我们深邃的历史根源。它无处不在,让我们明白生命的起源,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文化,作为沟通世界的桥梁,搭建起不同文明间理解与尊重的纽带,同时也凸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个性。
文化,犹如一盏明灯,不仅照亮了人们的内心世界,也映照着人间的烟火,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心的凝聚注入了新的动力和信念。
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是文化裂变与传承的力量。它如同一颗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在文化传递中孕育着更多新鲜的可能,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湖北省宜昌一中 宋欣瑜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