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以明目,慎审而约取

作者: 朱楷元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竺可桢对苏联供暖模式并未“闻而不审”,而是进行科学论证后,确定了我国集中供暖的标准。其实,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无论身处校园还是走向社会,都应处理好“闻”和“审”的关系。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高三学长的身份写一篇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稿。

记得《新京报》上曾有一文对现代社会的信息做过如下感慨:“与信息数量越来越不成正比的是,我们距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的确,身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被海量的信息裹挟着,越发无法判断到底什么样的信息值得相信。

于是我想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对于信息的闻与审,不仅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环,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处理信息的两个主要步骤。毕竟面对如指数爆炸般的信息,闻而不审则盲,审而不闻则陋。“闻”意味着我们对信息的选择、接受与获取;“审”则是我们对于所获取信息的深入思考与分析,所以通过二者充分结合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筛选,势必会有优势。正如竺可桢对苏联的供暖模式,他既非不闻不问,也非盲目接受,而是经过科学论证后才确定了适合我国的集中供暖标准。他用自己的例子告诉了我们闻审并举的重要性。

陈丹青教授曾说:“年轻人仍然所见极有限,又迷失在太多讯息中。可是讯息不等于眼界。”这句感慨展露的恰恰是我们在信息时代面临的一大问题——如果我们不懂得对信息进行正确选择和吸收,必然会受到无效信息的限制,从而失去对信息的掌控。因此,我们理应运用智慧去“闻”、去探取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比如我们应当回避流行的快餐式文化输出,同时,应多多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动态、科技发展、社会变迁等等。这些有效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触及社会热点与舆论走向,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当然,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闻”的层面,那也是不够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与误导性信息层出不穷。如若不加审慎,往往导致形势的误判,乃至做出错误的决策。正如尼采所说:“跟着舆论思考的人,都是自己眼闭耳塞的人。”必须做到亲身对其进行深入辨析,判断其真伪和价值。而这一过程,需要我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需要我们有敢于审慎质疑的意识。通过对信息的深入审辨,我们对信息的合理掌握也方能更上一层,从而开阔眼界,达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境地。

如此,我们不难发现,“闻”与“审”并非独立,而是相辅相成。“闻”是“审”的基础,“审”是“闻”的升华。没有足够的信息输入,我们无从进行脚踏实地地思考与判断;没有审慎的判断和选择,我们亦无法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部分。“闻”与“审”在当下时代的重要性自然可见一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闻”与“审”的能力,便是对信息有效提炼的能力。

信息时代是信息无限膨胀的时代,是真与假、实与虚针锋相对的时代。此时此刻的我们不妨做一个闻审兼备的人,博闻以明目,慎审而约取,信息的真实与意义或许将会离我们更近一步。

评点

作者机智地在选材上大下功夫,无论是首段用《新京报》中的文章引入文章主题,还是例举并详细分析了陈丹青与尼采作为论证,都说明了作者深厚的知识储备。选材精确、论证精彩、逻辑严谨,不失为一篇练习佳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