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共同与相通”素材运用指导
作者: 高良连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中说:“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那么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读写结合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出自语言文字运用题,语段选自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者通过所至山谷的小溪联想到“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由此产生“共饮长江水”的“共同与相同”的思考。
仔细分析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关键词“共同”:共同吃过,共同饮过,共同担受过。由这些“共同”产生的影响是“彼此亲切、彼此相通”。也许当下的人们处于不同的时空,但却能因为这些“共同之处”而相亲、相通,甚至成为一体。“共同”的主体可以是饮食、风雨等客观环境、具体体验,也可以是“饮食、风雨”等文化习俗、历史印记。
写作过程中可以将重点放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层面。通过递进式阐述“是什么”明确“共同与相通”的内容及其性质,从具象到抽象层次化展现概念内涵;同时在论证过程中还少不了分析“共同与相通”的原因。为什么这些“共同”会让不同时空的人们产生“相通”之感?这种感悟在当下时代意义何在?这样论证的内容就会更深刻、更有时代感。
参考立意:共识理志,同创未来;同之纽带,天下一家……
素材推荐
2024年是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4月1日下午,“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开幕式在故宫文华殿举行。本次展览以中法两国外交、文化和艺术交流为主题,通过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以及其他收藏机构的大约200件文物精品展现百年间双方共有的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的政治交往史,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
运用示例:共同的行动,在不同的国别彰显着相同的期盼。未来不仅在过去累积的深厚土壤里扎根,更需要立足于当下的生长。世界百花齐放,和而不同,拥抱彼此以携手未来。2024年4月,“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在故宫举行,这不就是对中法友好合作态度的持续践行吗?不就是中法双方百年来彼此尊重、相互欣赏,共同谱写的美妙乐章吗?因为身上的共同点,我们的心灵彼此靠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因着对和平发展的共同追求,于“心联通”桥梁的搭建中绘就温暖的底色。我们心灵相通,为相同的期盼不懈努力。——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郭思晨
例文一
由同到通,命运与共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黄劭煊
一家人有着共同的感情基础,所以相爱;一个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所以相亲;国与国有着共同的发展愿望,所以相连。正因为这些共同的情感经历、文化背景和命运理想铸成了割不断的纽带,让人们即使相隔万里、时隔千年也能达成共识,心心相通。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我们更应珍惜相同的纽带和相通的心,同赴未来。
李商隐有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相通是一种双向奔赴的理解,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同频共振。共同的情感经历往往可以打破人心的隔膜,传递温暖和力量:司机孙益辉深知的哥深夜出车的不易,开办了的士大食堂,让众多的哥们共享家的味道;归有光将对故居和家族的点滴回忆载入《项脊轩志》,抒发了一代代中国人对家园的眷恋,即使横跨百年,也会给今天的我们带来触动。在一次次的情感共鸣中,我们体悟到生命的鲜活,培养我们的同理心。
即使未有相同的情感经历,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也足以唤醒我们的记忆,感召着不同时空的人们。相通就是身处异乡的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月亮便想起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起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就是春节家家围炉吃团圆饭,小孩儿三五成群地到空地燃放爆竹;就是我们笔下一个个端正典雅的汉字,就是熟人见面问候时再熟悉不过的乡音……共同的文化背景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塑造并连接着我们。共同的文化就是共同的语言,我们青年更须加强文化认同,将自己融入中华文化连绵不断的长河中,在时代的激流中立定脚跟,携手共进。
情感有人生经历之限,文化亦有国界之分,而共同的理想就如闪闪发光的星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回望过去,无数仁人志士都在为寻找理想社会而上下求索,都因解放人类的崇高事业走到了一起;“一带一路”建设十年历程,各国情感纽带不同,文化底蕴各异,却都因对和平与发展的向往,选择了开放和相通。理想的相通是对美好未来的共识,是人类对真善美的憧憬和向往。我们共处于中国梦的蓝天之下,更应坚定理想,心怀朝气,将个人理想的涓滴汇入共同理想的汪洋。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共享同一片天地,与不同时空的人们发生联系,产生共鸣。“与子偕行”,把路越走越宽。
评点:文章立足“同与通”,从“共同的情感经历”“共同的文化基因”“共同的理想”三个层面阐述联通人与人、国与国、个体与集体的纽带作用,让“共赴未来”成为可能,呼应首段立论思路,条理清晰;论证方法多样,尤其是比喻论证让语言表达更富诗意。
例文二
溯其同以共勉其志,得其通以共创未来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蔡雅馨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不同”是它们的共性,但草木本性让他们共通;每一滴水都有不同的轨迹,但水之归宿让他们共通;历史长河逝去,但与先辈共同的经历让我们相通。“同”的是生命底色,“通”的是时代之任,溯“同”让底色交汇和谐勉吾志,得“通”让责任明晰向未来。
由“同”及“通”是生命的汇合,是精神的共勉,是一种感性的自我和解。两千年前,司马迁含冤入狱,然而他并未在悲哀中沉沦,而是在向古人的追溯中找“同”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在溯同中找到了生命体验的汇合点,终得“《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的情感共通之道,用文字实现自我和解。正是这种对生命积极的和解让人们溯“同”以共鸣,得内核之“通”,为漫漫长途持续赋能。
由“同”及“通”不仅是对自我生命的尊重,更是对时代、对历史的负责。近年来“00后职场仲裁侠”应运而生,青年在共同的职场困境中寻找“通”处,共同追求职场公平,革新陈旧,拥抱时代,他们共通的是革新的勇气和时代的担当。再观王羲之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担心历史陷入消极的循环而寻求积极改变,在历史的共通中勇于背负破局改写的责任。时间的书页不断掀开,发展命题日新月异,共担时代之任的魄力让我们“相通”,与前辈一起,打破时空,共创未来。
当然溯“同”而“相通”,但并不等于要取同舍异,而是在“不同”中也觅得“相通”,才能实现美美与共又各美其美。一味求同却忽略差异则会陷入虚无主义和思维困境;一味求异却排斥共同之处则会南辕北辙,损他害己。敦煌博物馆与《哈利·波特》联动,二者在立足自身特色差异中积极寻同,在“同异结合”中觅得文化之通。正如东方古琴旷远清幽,西方钢琴音域辽阔,但东西合奏并不矛盾。我们不妨打开视野,在“同”中互相支持,亦在“异”中发现智慧。
溯“同”,是追求自我开解的生命之程,也是共担责任向未来的底气及魄力。携手同行,共赴理想的未来。
评点:作者从材料引论,抓住关键词“同与通”,立论明确;从“自我和解”和“担负时代之责”两个层面阐述“同与通”的现实意义,随后对“求同”与“存异”进行了思辨性阐述,观点更理性全面;引用古今素材进行针对性论述,从现象看透不同时代的本质特点,颇为睿智。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