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出走与凝视”导写

作者: 李凤成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需要出走。——蒋勋

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韩少功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写作指导

本道试题包含了两则材料,表面上看两则材料针锋相对:第一则强调的是人要走出去,第二则强调的是人要学会定点细观;一个是绝对的动,一个是静中有动,但实际上两则材料的内涵是“互补”的,也就是:人要在行走的过程中学会凝视。在看清材料的实质之后,不难发现该道试题涉及到学识、实践、旅行、人类命运等诸多话题,写作角度还是很丰富的。

立意角度一:行走和认识。在行走的过程中,一个人会有着不一样的体验,是为“开眼界”,不同的事物激发着一个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行走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置身在更广阔的天地之间,会更愿意去领悟事理,因而,内心的格局会更大一些。经常出行的人,由于见多识广,接受新思想的速度会更迅速。只是在行走中要有强烈的“目的意识”,也就是说,行走的目的性要强,如此,对事物的感受才会越深,才能丰富自己的识见。

立意角度二:凝视与认识世界。作家曹文轩说过,我们这个世界脾气特别古怪,你必须凝视它,它才会把大门打开,让你看到它里头的风景。如果你不凝视它,它的大门就永远是紧闭着的,你什么也看不见。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一辈子其实只做两个动作:一个叫扫视,一个叫凝视。为什么人们看待事物会有不同的深度,正是因为他们在第二个动作上有差异,人们应牢记: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立意角度三:出走与凝视。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人类的凝视具有一种力量,它赋予事物以价值。这两句话蕴含的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就是一个物体可能本来没什么价值,但是关注的人多了,大家就觉得它珍贵。由此来看,人们出行的频率越高,凝视的频率越高,越能容易发现有价值的事物。出行给了凝视更广阔的空间,凝视让出行更加充实,两者的合力才是人类理想的立世状态。

例文

凝视的魔力

□一考生

多年前一位作家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故乡: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一个“看”字让读者读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凝视。

“凝视”通常是人类专有的动作,一个“凝”字既包含了“专注”,也包含了真情真意。然而在当下一些浮躁的人们已经忘了她,取而代之的是戾气十足的一瞪、一瞟,抑或是应付式的一瞥。作家韩少功在其文《另一片天空》中批评过人们这种不爱“凝视”的毛病,他说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一个“总是”流露出遗憾之意。

“凝视”在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方面功莫大焉。韩少功说得形象:以前面的荒坡一角为目的地,订一张免费船票或免费机票,于是在手中的石片上俯瞰黄山,在杂草里发现大兴安岭,在身旁的石涧清潭中触摸太平洋。你看,在作家的凝视之下,有限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的拓展,何其有魅力!“凝视”之所以是人们增长学识的好助手,就在于它的“细致”。诸君细想:在占有第一手资料的效率上,仔细观察和走马观花,孰高孰低?

人们还应认识到,“凝视”在“纠偏”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昔日为了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对老百姓的威胁,袁隆平在几十万株水稻中“凝视”,找出了性状稳定的杂交水稻,培育出了高产杂交稻,解决了人类的饥饿难题,彻底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凝视”助力袁隆平缔造了人间奇迹。

理想的“凝视”应该是灵活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就是在行中凝视,不如此,人类所能取得的成就也将有限。试想:人类如果只关注地球,而不去凝视太空,那么天文学的成就还剩几何呢?学者蒋勋看得透彻:人,需要出走。换句话说就是,人要“行万里路”。极富盛名的《徐霞客游记》就源自于作者的旅行观察所得,二十六年间作者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不惜以身犯险,可以说将“凝视”发挥到了极致。

“凝视”要有实效,还应辅以思考,宋人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得好: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凝视”因思而看得更分明,思因“凝视”而有抓手。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视觉能力是在出生后逐渐习得的。一个人学会凝视,将会更加的耳聪目明,一片落叶也能让他像开头提到的那位作家一样流连忘返!

评点:文章从作家老舍《想北平》一文中的凝视场景起笔,富有场景感,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第二段承接首段的论题,对“凝视”进行初步阐述,主体部分论述“凝视”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意义,有深度,又有现实针对性。文章并不停留在对“凝视”作简单地展开论述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提出了实现“理想的凝视”该怎样做,如此在并列的基础上,加以递进,结构富有特色。在结构上作者注意与开头的呼应,体现了敏锐的结构意识,可见行文之老练。文中的素材既有来自古代的,也有来自当下的,彰显了作者“思接千载”的构思过程。

(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