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遗憾”导写

作者: 李欣荣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的一大遗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我也曾想过”。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开头便引出了“人生一大遗憾”这一既定事实。句子主体为“遗憾”,“遗憾”呈现了以下基本特征:“不是‘我不行’”,“我本可以”,“我也曾想过”。这几个特征是由“不是……而是”一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连接,它前一句否定了“我不行”,客观上强调“我本可以”“我也曾想过”。从材料前后关系来看,重在引导考生在“我不行”和“我本可以”“我也曾想过”中探究遗憾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生活实践关照自我,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例文

不畏遗憾,勇毅前行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  南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我)本可以”“(我)也曾想过”这样的话语,告诉我们遗憾是人生必然。

遗憾是人生常态,但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私以为不畏遗憾,勇毅前行,方能见繁花万里。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世间没有永不凋谢的花,恰如《春晓》中白昼生机下隐藏的盛大凋败。遗憾,常常伴随着对比和落差,创伤、怀旧、懊悔的“意难平”促使人们回顾过去,生发对过去事件的替代想法,引发“反事实思维”,进而衍生出“本可以”“倘若那时”“也曾想过”的伴随心理。恰似欲说还休的李清照的无奈,或是史铁生在地坛思索后无力补救的自责,抑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本就可至而止步不前的懊悔。这些存留在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遗憾,催促着我们回首走过的路。

遗憾的出现往往不是能力上的不足,更多的是意志上的缺陷。“我本可以”“我也曾想”也并非直指概率的大小,而是实践与否与贯彻执行的问题,是“可做却从未去做”的止步于前,又是“做了却未能坚持”的半途而废。正如《山月记》中“我生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而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欲有所为而无所作为,害怕暴露不足和不肯用功的怠惰交织,困于笼中。此外,绩效社会下对结果效率的过分关注,让多数人专注短期回报,“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遗憾铸成,方悔“我本可”“我也曾”,似乎彼时的遗憾难以翻篇,只能沦为此时的长吁短叹?

坚强者的遗憾能带来明天的精彩,而懦弱者的遗憾本身就是最大的遗憾。遗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阴影挥之不去。遗憾生发了不足,却也提供了借鉴,成就了辉煌。士大夫不以小舟夜泊绝壁的教训至今驱使着仁人志士奋发有为。中国女排失利之后的再次夺冠,不只有成功时的乘风破浪,更在于遗憾后的逆风飞翔。“我行”的成功似乎总是掺杂着一丝“我本可”的遗憾,而勇气与毅力乃成事之要,不可或缺。

遗憾有时,奋进无期。此刻,窗外的倒计时牌还在滚动,笔下“沙沙”的书写声还在作响。抖抖身上的尘土,不畏险关要隘,不惧一时沉浮,查缺补漏,坚定向前。待蟾宫折桂时,希望我们都能少些“我本可以,我也曾想”,多些欢喜和“我行”,无愧于那年盛夏的声声蝉鸣。

评点:文章标题一目了然,言简意赅,既回扣材料中的关键词,又亮明了观点。开头直接点明遗憾是人生的常态,接着追问并提出中心论点:不畏遗憾,勇毅前行。而后分析了遗憾与“我本可以”“我也曾想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遗憾产生的原因。文章结尾联系现实,关照自身,贴合高考备考生活情景,呼吁大家勇毅向前,争取不留遗憾。文章论据丰富,对课内素材信手拈来,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富有思辨性,语言诗意,让人耳目一新。

(编辑:于智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