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行稳致远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作者简介】

陈金华,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家教育部“双名计划(2022-2025)”入选名师,教育部“双名计划”陈金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国教育电视台“同上一堂课”主讲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实践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特聘导师、文学院教育硕士专业课程授课教师。《作文与考试》杂志顾问,《高中生之友》重点签约作者。出版专著《从设计到评价——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平凡的世界〉名师导读》。主编编著多部,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等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并有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一、文题综览

整体来看,2024年高考共6套卷7道作文题指向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命题形式上,体现“稳”的特点,材料作文的呈现形式、驱动性问题等,在守正与发展中显“稳”;在内容与思想主题上,突出“导”,引导青年成长,引导关注科技前沿,引导弘扬追逐梦想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引导聚焦特定文化现象与当代文化生活,以及引导聚焦生活普遍现象与问题等;在考查内核的指向上,强调“思”,即思维思辨,各文题均基于给定的内容方向,着力考查清晰的逻辑与论述能力,考查严密的思维与思辨能力,突出对创新性思维品质的终结性检测。

二、文题简析

【新课标I卷】核心概念:“问题”“答案”。

文题直击时代,直指科技最前沿,聚焦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人类问题解决的关系。从命题思维看,首句指出现象,中心是“问题得到答案”;次句由现象引出问题,引导思考:我们(人)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然后顺势给出写作任务与要求,简洁流畅。

本文题审题关键是审清关系。首句的关键词为“问题”“答案”,概念关系为“问题与答案”;次句“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是承接前面“互联网普及与人工智能应用下问题解答的便捷性”而引出的新思考,概念关系为“问题多或少”。从整体看,表面为“问题”与“答案”的二元思辨型作文,实则隐含了问题与答案、人与互联网或人工智能、人与问题、问题多与少等不同关系,看似极简思辨,实则意蕴丰富。

写作时,应抓住“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一重点紧扣“问题与答案”这个主线关系,从正面思考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价值与作用,亦可反面思考人类过于依赖互联网、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如丧失提问能力等;亦可正面和反面结合思考思辨。尤其要注意避免思辨关系的处理偏激化,比如否定互联网普及与人工智能应用下问题解答的价值与作用,而写作重点应是承认价值与作用为前提的人们对“问题”与“答案”的探讨。

【新课标Ⅱ卷】核心概念:未知之境。

2024年新高考Ⅱ卷文题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形式上的由读到写、读写结合——虽然文题材料删去“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一句,文题读写关联的痕迹基本消失,但文题写作的关联情境即中国人的探空之旅,由于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先入,月球背面与“嫦娥四号”等内容,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性作用。其命题思路与该卷2023年的命题思路是类似的。

从文题的核心命意看,“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提示考生写作不能局限于谈人类太空之旅,立意重心应在“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为此,要特别注意写作重心的把握。在立意时应注意三个层次的理解:一是强调“我们每个人”;二是突出“不断”与“抵达”;三是指向“未知之境”。三个层次均可作进一步思考。比如,什么是“未知之境”?包括一切科技探索、人文思想的未知领域。又如,“我们每个人”应怎样面对“未知之境”?保持好奇心,深入思考,洞察“未知”;拓宽视野,创新思维方式,增强适应力和创造力;激发潜能,实现自我超越和成长等,都是切题的立意。

【全国甲卷】核心概念:坦诚交流。

文题关注青年成长,特别提到与他人相处时会遇到的情形,如避免冲突与坦诚交流,考查突出对沟通方式和相处策略的探讨,引导树立理性成长观。审题时,需要明确材料中“坦诚交流”这一核心词,和“与他人相处”“真正的相遇”两个关键词。“与他人相处”是背景,“坦诚交流”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态度,“真正的相遇”是理想的相处状态或结果,考生需要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坦诚交流是良好人际关系和彼此“真正的相遇”的基础、条件或原因,同时比照“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为此,在写作时理解和阐述的核心,是“坦诚交流”与“真正的相遇”之间的关系。

【北京卷·文题1·议论文】核心概念:历久弥新。

2024年北京卷的议论文写作文题,延续了“材料+命题或话题”形式。

文题材料和题目的基本提炼:古老、伟大和杰出的经典、思想和精神,经历漫长的时间和常读常用常新,更加焕发出新的活力、彰显价值。其中,“古老”“伟大”“杰出”是特点,“经典”“思想”和“精神”是对象,“经历漫长的时间”“常读”“常用常新”是条件或前提,即“历久”,而“活力”“价值”是结果,即“弥新”。

写作时要准确且全面地把握两个逻辑。一是基本逻辑:“历久弥新”是背景“情境”拉长到了“几千年来”的时间甚至空间里的一种现象和事实的总结。为此,要准确理解“历久”“弥新”的内涵。二是核心逻辑:“历久”和“弥新”既对立又统一;辩证统一的方法、条件有哪些,“历久”因何或为何得以“弥新”,由此产生的启示和反思有哪些。

基本逻辑是概括性和统整性的,引导考生要将视野格局全“打开”,要从“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等不同方面,甚至省略号里未明示和列举的事物着眼,梳理和思考这些事物经过长久的时间,不但没有衰败、陈旧,反而更新、更好的事实。核心逻辑是思辨性的,入题虽易,写好却难,考生需从点到线、由线连成面地思考“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这一常见的道理,体现写作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

【天津卷】核心概念:定义。

在命题思路上,2024年天津卷文题既彰显思辨性又隐指现实性。围绕核心概念“定义”,关键点在于“被定义”和“自定义”。内涵上,“被定义”指外界对我们的看法和评价。“自定义”指自身对自我的认识和塑造。

写作时,考生可以侧重前者进行论证,思考“被定义”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背后的原因,思考如何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也可以侧重后者,围绕“自定义”作因果探寻和条件分析,思考如何塑造自我,彰显风采。当然,如果能将“被定义”和“自定义”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和综合思考思辨,则需要构建“被定义”与“自定义”的关系,比如既要“被定义”,也要“自定义”,又如“被定义”有助于“自定义”等等。在关系建构中,还需要深入思考两者的辩证关系和转化条件,进行多角度思考,多层次分析,整体性建构,个性化写作,以彰显优秀的思维品质。

【上海卷】核心概念:认可度。

上海卷文题向来以独特的思辨性和密切关联现实生活而引人注目,2024年文题虽呈概念阐释的特点,但思辨性和指向现实的底色依然。文题材料仅“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一句。核心概念是“认可度”,生活中使用“认可度”意在“判别事物,区分高下”。文题虽看似入手容易,但要写好颇有难度。文题材料的现实性、深刻性、思辨性和概念“认可度”内涵的丰富性,是非常值得琢磨的:“认可度”的问题,既是生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还是社会心理问题,更是人的认识论问题和主观价值判断问题;“认可度”是隐含方向性的,包括上对下的、下对上的和彼此之间的,以及对外界人和事的和自己对自己的等。

三、备考指要

明路:教考衔接。

高考写作,教考衔接特点突出,所谓文题“花开墙外,根在墙内”——“墙”即教材。要强调的是,教考衔接不是考查试题在表面上与教材中某文本内容、学习任务等一定程度的“形似”,而是必备知识积累、关键能力训练后运用能力的精准衔接和有效迁移,是能将所学快速精准提取,并在考查时能灵活恰当运用的“实效”。为此,备考时回归教材,回归课文,研读经典,将核心知识内化,如《谏逐客书》《六国论》《修辞立其诚》《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等,学习作品的论述思路、论证方式和分析方法等,即向课文学写作。同时,回归教材单元任务和相关写作专题,对关键能力再建构和再运用,比如必修教材中的“议论要有针对性”“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写演讲稿”,选择性必修教材中“逻辑的力量”“材料的积累与运用”“深化理性思考”“文章修改”等,在复习与巩固中切实提升写作素养,教考对接,循“路”而行。

富材:厚积薄发。

写作由“生活内容”到“写作内容”有个思维转化的过程,在“三重转化律”视角下,这个过程呈现为“物→感→思→文”的进阶,其本质为“感知→内构→外化”的三级飞跃。对考场写作而言,还有一个重要转化:由试题与生活内容的关联转化。为此,备考过程中的素材分类积累和生活观察体验尤为重要,这是“物”与“感”的阶段,也是思维转化的前期阶段。厚积的同时,还需思考积累的素材可如何切入,可与哪些写作主题或方向对接运用等,此为“三重转化”之“思”。最后,厚积薄发,行“文”流畅。

知境:背景感知。

“境”即情境。高考作文,开放性强,往往会有驱动或任务情境,或阅读情境,或生活情境等。可谓无情境,不成题。情境,是作文思想的载体。备考时需特别注意文题情境的理解与任务提取,离开情境,写作将会陷入死胡同。

强己:练之以法。

首先是审题立意的策略方法,如揭示中心法、关键词句提取法、关系建构法等;其次是架构全文的策略,如既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常规思路策略,更掌握概念阐释型、现象评论型和关系思辨型等不同类型文章的架构策略;再次是训练针对性的写作方法,如时评现象类文章写作的“引议联结”法,关系思辨的选择权衡型文章“起承转合”法等;最后,掌握具体的论述展开方法,如概念展开分析的定义法、拆词法、对比法、列举法、意义提示法等。

(编辑:于智博)

上一篇: 精品素材8则
下一篇: 阅卷手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