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手记
作者: 葛未来 吴正兵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考题解析
在着手写作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我们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改变了我们对信息和问题处理方式的认识。这种变化是我们讨论的起点。
其次,我们要明确“问题”和“答案”之间的关系。问题的产生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非答案的难以获得。因此,尽管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高了我们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但这并不会减少问题的数量,因为问题的本质是人类不断追求知识与探索未知。同时,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技术的便捷性虽然极大地提高了我们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但也有可能导致我们过度依赖技术,从而削弱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展开思辨,技术进步是福祉还是陷阱?它是否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我们的思维?它会激发还是抑制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
在做到心中有数之后,我们就可以着手构建文章架构。站在“时代青年”的角度,探讨将思考的惰性完全归咎于技术本身是否公平,以及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如何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从科技水平、人文关怀、人类追求等各个方面入手,如面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这样的挑战,是抱有消极态度还是积极态度,等等。可结合社会时事新闻来探讨,以展现出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
二、立意参考
1.科技进步不止步,提问探索启新程;
2.便捷不等于浅薄,探寻深度学习;
3.让科技助力人类思维的拓展与深化;
4.面对科技便捷,更应珍视提问能力;
5.从“问答机器”到“思考者”。
三、误区提醒
写作此题时,考生可能会仅关注“问题是否越来越少”这一表面现象,而忽视了题目背后更深层次的探讨,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对人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问题本质的影响;也可能过分夸大或贬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作用;或将“问题”的概念泛化或狭隘化,没有明确界定题目中“问题”的具体含义,比如是指知识性问题、生活难题还是社会挑战等。
综上所述,审题时需要仔细研读题目、明确前提条件、界定概念范围、采用辩证思维并深入挖掘题目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命题意图。
素材支持
素材一:百度出品的人机互动工具“文心一言”获准上线,向全社会开放下载。开放后,这款App在多家应用商店热榜中迅速登顶。数据显示,2023年8月31日0点至24点,短短24小时内,“文心一言”共计回复网友超3342万个问题,平均一分钟23000个问题。(详见《作文与考试》2024年2月上旬刊,P39。)
素材二:OpenAI公司研发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火爆全球。创始人之一马斯克曾称赞ChatGPT:“这是全新的世界,和家庭作业说再见吧!”然而,马斯克的“新世界”并没有在教育领域受到预想中的欢迎。
在美国,纽约市教育部于2024年1月初宣布禁止学生在其学校的设备和网络上使用ChatGPT,以预防学生的作弊行为。此外,据《纽约时报》报道,包括乔治华盛顿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教授们正在逐步淘汰带回家的开放式作业,因为这种作业更易受到ChatGPT的影响。作为替代,他们更多选择课堂作业、手写论文、小组作业和口试等方法。
素材三:教育,本质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个性化的过程,这包括两个层面的互动: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是个体心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AI,尤其是像ChatGPT这样的生成式AI系统,介于主体与外部世界之间,既是“扩展心智”的一部分,又扮演着研究或教学助理的角色,甚至可以是团队中的一员。然而,它们永远无法取代我们作为人类研究者或教师的地位。每次使用ChatGPT时,它都会提醒我们:“ChatGPT也可能犯错,请核实重要信息。”我的个人经验告诉我,只有对某一领域有深刻理解的人,才能有效利用AI。AI无法取代人类的研究与教学,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人类渴望享受研究、教学和学习的乐趣,这在我看来,是教育中最核心的价值。——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在2024 WLSA全球教育者大会的致辞
素材四:《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指出,现在人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长仅有8秒,这固然不能代表所有人,但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却戳中了当今社会的痛点。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充足的信息让我们更便利,同时也陷入选择的焦虑,很难去思考真正的问题,最终成了信息的奴隶。大量的垃圾信息,消耗了我们宝贵的内存资源,即使遇到优质的信息,也可能轻易过。我们需要学会与过载信息共处,保持轻装上阵的状态,做自己真正的主人,将精力集中到更有意义的地方。(详见《作文与考试》2022年9月下旬刊,P21。)
运用提点
素材一、二和四属于社会现象类。素材三则是名言类。
素材一和二直接关联到题目核心——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问题的多少以及人们面对人工智能的态度。我们可从素材一出发,探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解答问题方面的效率,同时进行思考:问题看起来是被更快速地解决了,但我们是否忽视了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素材二则表明了国外教育界在面对人工智能对于人们学习能力的影响时做出的反应。这让我们思考学习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素材三中童世骏校长的观点,论述了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思考,尤其是在创新和批判性思维领域。考生可以结合素材,通过引用论证,指出即使AI能够迅速提供答案,它们也可能激发我们提出更多新问题,从而推动知识的进步和边界拓展。
素材四则揭示了人们在信息爆炸时代面临的注意力分散问题。正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在使得越来越多的问题得到答案的同时,也导致人们无法专注,“陷入选择的焦虑”。考生可以将这则素材当作例子,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是否压榨了我们的专注力,值得思考……”还可以直接当作结论用,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确让我们更便利,同时也陷入选择的焦虑,很难去思考真正的问题,因此招致更多问题……”这则素材也可以作为对素材一或素材二的补充,进一步强调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快速解答问题的能力,更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深度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