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自当思

作者: 吴喆洋

例文一

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但身处于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焕发生机的时代,我更愿意将其改写为“我在,自当思”。面对时代浪潮下“答案”与“问题”的处境,我认为我们不必担忧。因为,问题因思考不竭,答案需脚步丈量。

今天,我们发现答案的获得轻而易举。只需要按回车键,一篇文章就能尽显眼前;只需举起手机拍照,复杂题目的破解之道便唾手可得。但我们更应认识到这些所谓的“答案”,只是数据的整理归纳与演绎推算。而我们,还需要思考。

问题因思考不竭。在西方科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曾用许多科学论断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可看似涵盖一切的答案,却在物理学家们的思考中开始出现漏洞。问题不断产生,思考向前推动,我们终于一步步迈向物理学的大门。我们应明白:思考为源,答案如石。问题因思考不竭,思考因答案而丰富。

答案需脚步丈量。“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用他临深潭、入两山的脚步将郦道元与李渤的答案变为“山独以钟名”的真理;危楼百尺、广厦万间或许是建筑学的标准答案,但隈研吾却用踏访乡村自然的脚步,独创负建筑派,让建筑隐于自然,这何尝不是更好的答案?享乐奢靡或许是当时美国人生活的答案,而当他们陷入空虚的陷阱,梭罗用亲近鸟兽、醉心瓦尔登湖的脚步为他们寻得了真正的“生存指南”。木心先生曾说:“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返璞归真。”是啊,那些互联网上看似天花乱坠的答案,不应成为我们心中的终点,而该用一次次的叩问与前进,走上那条寻真之路。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们通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解决了我们的诸多问题。但不可忽视的是,数据处理的过程也是将你我同质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失去了自我的思考,不再提出问题;失去了自我的探索,不再寻觅真理。也许,最后的结果,是机器人越来越像人,而人会越来越像机器。

外卖诗人王计兵在诗中曾写过导航所规划的最佳线路,往往会忽略自己所熟知的一些小路。他发出感慨:“这多像一些真理,只有少数人践行;有一些不被认可的路,要自己去走。”所以,问题之所以不会减少,是因为它的终点从不是答案,而是我们的求索与叩问。

亲爱的朋友,我在,自当思。是的,生命是一段旅途,你我只是路上的行者。我们应怀着虔诚的思考,叩问求索,走向属于自己的圣地。

评点:文章题目简明醒目。作者巧妙地化用了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题为“我在,故我思”,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从而提出观点:问题因思考不竭,答案需脚步丈量。第三四两段的分论点,把前面观点一分为二,论点层层分解,使得层次清晰严谨。(指导教师:胡高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