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囿于科技解惑,勤思善问释疑难

作者: 冯秋雅

例文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犹如破晓的曙光,照亮深海,越来越多的问题可以很快得到答案。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越来越少。

诚然,对于一些浮于表面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快速获得答案。但是,当人文赋予问题温度,当我们向道德与价值的标准发问,现代科技难道真的能给出完美的答案吗?这显然不能。有一个经典问题:当博物馆失火,你是选择救下可怜的小猫还是选择保全珍贵的文物?从文化传承来考量,保全珍贵的文物似乎价值更大;然而从人文关怀来说,何尝不可救下小猫?思考的角度不同,那么获得的答案也就不同。同样,你的人生作何选择,AI亦无法给出答案;当你深陷彷徨,人工智能更不能救你于水火。

何况,好奇是人的天性,只要有好奇心在,问与答就将不断交迭更替。喜欢发问,是人类上下求索的外显。从苏轼在沉寂月色下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梁济在临死前向儿子发问“这个世界会好吗”,从《天问》开篇“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到王翰在苍凉夜色中提问“古来征战几人回”,从解决到再产生,问题始终源源不断,没有人敢断言,终有一天我们的问题或将全部解决。屈子有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本质,就是不断发问与求索的过程,问与答的交替也将随着时间流逝一直延续,人们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快速答疑而停止发问。

再者,科技成果的运用并非让人一劳永逸,而是让人探索不止,更加坚定地向未知的宇宙进发。目前,美国很多大学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原因在于想要避免学生依赖科技手段而放弃思考。由此观之,科技成果虽让人类有了通往“成功”的捷径,然而,发展科技的初衷并不在于让我们不劳而获,而在于助力我们更加便捷、更加深入地探寻问题。亚里士多德有言:“一个问题的价值并不在于其答案,而在于其本身的深度。”可见,科技答疑固然便捷,但唯有深思善思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帕斯卡尔认为人是一株能思想的苇草,人类的本质在于求索,人生的魅力在于思考。于新时代青年而言,我们不应囿于科技答疑,而应乘着勤思善问之舟,到达真理之彼岸。

评点:文章能准确完成任务,紧扣现代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关系来论述,逻辑性强,层层递进。条理清晰明了,思考丰富而有层次,语言连贯精练,论据选用合理。(指导老师:黄媛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