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2)
作者: 一考生例文二
“人,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莎翁如此说道。由宇宙“精华”的人创造的艺术珍品,历经时光之淬炼,愈发彰显其活力与价值。以青铜器之乡宝鸡为例,其中三百余件青铜器得以“重焕光彩”,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守护过往辉煌的不朽明证。
为何某些事物能够历经岁月而愈发璀璨,而有些却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消失?其中的奥秘难以一言道尽。
然而,我们可以归纳出,能历久弥新的事物至少包括三类:经典之作、杰出思想、不凡精神。
经典之作历久弥新,是因为其思想深邃,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一部《论语》烛照数千载。孔子的智慧并未停留在他的时代,通过一代代学者的解读与传承,已然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瑰宝。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至今仍然是现代社会所尊崇的价值观。通过持续的阅读和理解,人们不仅能从中汲取智慧,还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灵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能启发人心。”
杰出的思想历久弥新,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诞生之初,主要是为了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然而,在随后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不断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出多种流派和实践形式。从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每一次的实践和发展,都为这一伟大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不凡精神历久弥新,是因为它们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更是一种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的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和勇敢,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种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推动中国不断前进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激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是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等历久不变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奋勇前行。
评点:文章最显著的特点是分类清晰,论据充分。作者将历久弥新的事物归为三类:经典之作、杰出思想、不凡精神。通过深入剖析这三类事物的历久弥新特质,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如经典之作部分,作者以《论语》为例,详述其思想的深邃与永恒;杰出思想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例,说明其不断验证与发展的特点;不凡精神部分,则通过中华民族抗战精神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展示了精神的自我更新与超越。
文章语言流畅,表达准确,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引用,如“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能启发人心”,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于历久弥新事物的热爱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