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大地上的守夜人

张炜,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等22部,中短篇小说150余篇,散文及诗学著作30余部。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前身)、“八五”期间优秀长篇小说奖、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亚洲周刊》全球十大华文小说之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的长篇小说”等众多奖项。他的作品先后被译成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十余种文字,在众多高校的文学史教科书中,其作品都居重要章节。

人物解读

角度一:坚守文学写作传统,构筑精神故乡。

三十多年前,张炜凭借《古船》《九月寓言》两部力作进入中国一流作家的行列,他的作品也成为文学评论界观察、研究的热门。多年来,外界常将“道德理想主义者”的标签加诸于张炜,尽管他并不认同其作品带有此类说教色彩,但仍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了这些误解。然而,一旦读者适应了张炜独特的叙述风格,便会惊叹于其作品中展现的宏大的历史视角、细腻的笔触和广博的学识,进而顺利融入他构建的文学世界之中。

这样的世界,是张炜多年来用钢笔和稿纸一个字一个字地搭建出来的,他发表的作品已经超过两千万字,每一个字都经过他的手写。如此坚持古典写作方式的张炜,并不是一个和现代社会脱节的人。他只是选择和当代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选择不与那些浮躁浅薄的人、事、物为伍。在一篇名为《抵抗的习惯》的文章中,他提到:“对于流行的荒谬,要有抵抗的习惯。”这句话,至今依然可以作为张炜独特写作方式的注解。

角度二:从厚重的历史中抽身出来,直面年轻人的困惑。

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张炜一直在各大学教书、讲学,经常接触学生。他观察到,部分年轻人的思想逐渐趋于平庸化、简单化,导致对很多问题难以展开深入的理性探讨。他想,争论不如还是诉诸文字。

最近几年,张炜想和年轻人对话的愿望愈发强烈起来。他的作品《河湾》以鲜明的当代性而备受瞩目,通过一个网络暴力事件作为引子,描绘了男主角和朋友们面对困扰时,选择前往一处充满自然韵味的“河湾”寻求短暂的宁静,但“河湾”并未能真正消解他们的烦恼。他说:“这本书就是写给网络时代的年轻人看的,希望他们知道‘暴力’的可怕。”

尽管作品中融入了诸多严肃议题,张炜的态度依然保持清醒。他深知,时过境迁,现在读者面对的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文学早已不再如以前那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然而,他仍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告诉读者,在现代人习以为常的,由空调、电脑和手机组成的室内生活之外,还有无数更丰富、复杂的生活与经验,值得去探索和体验。

角度三:以马拉松式写作展现文化自觉。

张炜说过,自己的写作像是马拉松。他坚信,只有这样马拉松式的写作才能完整地表达他对一代人、一段历史的看法。2010年,张炜推出了被誉为“小说史上最长的纯文学小说”《你在高原》,全篇一共450万字,分为10部39卷,写作时间长达22年。通过主人公地质工作者宁伽的视角和经历,他为和他一样的“50年代生人们”写下了一部心灵史。在书中,他借由角色之口,深刻剖析这群“50后”复杂的灵魂:“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理想和幻觉,自尊与自卑,表演的欲望和牺牲的勇气,自私自利和献身精神……统统都搅在了一块,都成为伟大记忆的一部分……”2011年,这部作品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这种英雄主义和与生俱来的历史责任感,一直是张炜这代人的性格底色。他们似乎总要为历史和同辈人多留下一些什么,才能够放过自己。实际上,这种自觉早在多年前张炜创作《古船》时便已显现。当时他在长篇小说领域遇到瓶颈,却凭着年轻人的勇气和心力,一鼓作气地完成了这本惊世骇俗的作品。

角度四:思想的深度,决定写作的出路。

1997年,张炜已经是很有影响的作家了,但他依然在博览群书。当他阅读了国内的一些文学作品后,内心深处有隐隐的担忧和焦虑。在文坛,有的作家急功近利,总想着成为一流的、有名望的作家。于是,在作品的“包装”方面绞尽脑汁,指望在文坛和市场两端都讨好。张炜对这类作家和作品很是担忧:这样的作品不但不能带来愉悦,还会带来无尽的烦恼,败坏文学的胃口。

对一个作家而言,是不是就应该天天写作?张炜认为,勤奋是一个作品的优良品质,但是仅有勤奋是不够的。作为经验丰富的作家,日日写作、高频率发表并以此为乐,会影响作家对文字、对生活深度的追问和思考。作家有时候不妨放慢写作的脚步,即便才情四溢,灵感迸发,也需要“停一下”,深思熟虑后再动笔写作,或许作品会出现不同的面相。

作品介绍

张炜被誉为思想型作家,作品具有深刻的、独树一帜的审美价值。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家炎曾说,“张炜是思想底蕴上最为深厚和深邃的小说家之一。”从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到《独药师》《河湾》,再到《去老万玉家》,每一部作品都进入到历史纵深,瞰视现实整体,回应并反思时代和人类之变。《去老万玉家》更是希望反思现代知识青年在时代巨变之下,对个人精神道路的重新抉择。在张炜看来,这部长篇小说是他“写给一代青年的记忆之书”,也是自己“面对时代洪流的倔犟心语”。

摘抄

我最渴望的事情之一就是静下来读几本好书。这个自少年时代养成的习惯,即便在难以糊口的流浪岁月也没有中断。可悲的是当我获得了稳定而体面的生活之后,却难得有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书多了,时间没了。——《河湾》

山河本身比我们浪漫,它其实是自带光芒的。我们一激动,就显得蹩脚了。——《河湾》

一个人在童年时代拥有的能力,到了一定年纪可能要失去,因为一个奇特的生命窗口关闭了。“复归”就是恢复最初的洞察力,恢复婴儿的本真——天真求实和汲取真实的能力与勇气。——《文学:八个关键词》

自然界的大小生命一起参与弹拨一只琴,妙不可言。我相信最终还有一种矫正人心的更为深远的力量潜藏其间,那即是向善的力量。——《绿色遥思》

一个人走在蓬蓬勃勃的树林和花草之间,会感到安宁和坦然。失去这一切,我想心灵深处一定更容易荒芜。——《默默挺立》

不知怎么的,我现在越来越警惕那些言必称苦难的人,特别是具体到自己的苦难的人。一个饱受贫困的折磨和精神摧残的人,不见得就是让人放心的人。因为我发现,一个人有过痛苦的不幸经历是极为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懂得珍惜这一切。——《绿色遥思》

树木像人一样,有目光。我试着感受过不同的目光。柳树的眼神是顽皮的,白杨的神色是温暖的,槐树的眼睛是闪烁的。橡树有时严厉地看着我,让我小心翼翼地挨近它,或退开一点。但我喜欢它们,有些离不开它们。——《松浦居随笔》

运用示例

在当今数字化迅猛发展的时代,电脑打字已普遍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但手写文字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正如作家张炜所言,电脑打字和手写文字,它们所承载的“味儿”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否认,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电脑打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节约了时间与精力。然而,手写文字更能凸显作者的个性与情感。每个人的字迹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中蕴含了作者的思考、情感与态度。而电脑打字因缺乏个性化元素,难以展现这种文化韵味。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使用电脑打字还是手写文字。只有这样,才能在享受现代科技便利的同时,也不失去对文字的敬畏和热爱。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