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真章(一)
《蔽月山房》
□明·王阳明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白话释义
这首诗据记载为王阳明12岁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说出了一种认知,即当人离山很近、离月很远的时候,便认为山比月大。倘若我们没有接受过月亮大小的认知,那么很有可能也会像诗中人那样,认为很多眼前比较大的物体都要比月亮大。后两句“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则是说,如果有人眼光开阔,便会发现不只山高,月亮要更为广阔!因此,如果看待事物的目光短浅,便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只有拥有开阔的视野和胸怀,才能真正理解自然万物的美好和神奇。
古诗今解
《蔽月山房》以山与月的对比,揭示了人生中常见的误判和偏见。全诗蕴含丰富的哲理:一个人立脚点的高低,知识视野的宽窄,会影响着一个人对事情全貌的判断。当我们将目光放远,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和局限性,就能更客观地看待问题,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
运用示例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受限于个人的视角和认知,而难以全面理解事物的本质。正如王阳明所云:“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由于观察角度和距离的不同,我们对同一事物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感知就是事实的全部。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我们必须摆脱狭隘的视角,用更加开放和全面的思维去观察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超越个人的局限,把握世界的真相,作出更为明智和正确的决策。
《蚁》
□唐·元稹
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
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白话释义
这首诗不直接描绘蚂蚁的外形或活动,而是深入挖掘其内在特性,从而引申出深刻的立意:“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全诗共八句,开篇两句提出核心论点,末尾两句作为总结,进一步深化观点。中间四句,具体写出了蚁虽微小,然而其可能带来的祸害却极为严重。“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这里的“时术”不仅指蚂蚁的啃食技巧,更泛指社会上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因其细微,常被世人忽视,然而随着时间的积累,却可能酿成巨大的祸患。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深”字,强调了量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对结果的影响。
这首诗通过物象来阐述道理,其写作手法既顾及了物的特性,又未脱离事理。
古诗今解
人们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动地描绘了微小之力能引发的重大变革。正如蛟龙鲸鱼,虽为庞然大物,却可能因搁浅沙滩,被蚂蚁所困,无法动弹;古时建房,房梁是建筑的核心,选用的木材必须坚硬结实。然而,即便是如此坚固的房梁,一旦被蚂蚁啃食,也难逃倒塌的命运。元稹在《蚁》中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重视每一个细节,防微杜渐。滴水虽微,但也能穿石;蚂蚁虽小,团结起来则有滔天之力。
这首《蚁》还可以映射到学习、生活之中。我们每个人犹如这只“蚁”般渺小,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粒尘埃,但只要我们像蚂蚁一样,专注于每一件小事,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我们同样能够攀登至知识的高峰,成就非凡的事业。
运用示例
勿以善小而不为,亦勿以恶小而为之。正如元稹在《蚁》中所言:“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经过时间的积累,可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问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数据泄露、网络欺诈等潜在的安全隐患日益凸显,对信息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若不加重视,日积月累终会酿成信息安全的大危机。企业应强化数据保护意识,个人亦需提升网络安全素养,从每一次密码设置、每一条链接点击做起,防微杜渐,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唯有如此,方能确保数字时代的安宁与繁荣。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