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像生活一样简单,像生活一样深邃

1904年7月15日,安东·契诃夫溘然长逝。一晃120年过去,这位俄国杰出的作家,不仅没有被时光长河冲刷而去,反而牢牢地站立在世界文学版图的天才之列。《万卡》《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草原》……这些举不胜举的经典作品,被一代又一代读者阅读和讨论。正如俄国作家米哈尔科夫所言:“契诃夫的惊人天才在于,当他讲自己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这也是在说我们。他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有时很严厉,但从不把他写的人物和他自己分开。他能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现他自己。”

人物解读

角度一:生活在人民中间的文学家。

契诃夫1860年生于塔甘罗格,父亲经营一家小商店维持全家的生活,1876年商店破产,全家迁往莫斯科,而契诃夫留在家乡继续中学学业。19岁时,他考上莫斯科大学医学系。为补贴家用,契诃夫开始尝试投稿。1879年底,他写成短篇小说《给博学的邻居的一封信》,就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毕业后,契诃夫一边行医,一边写作。行医的经历使契诃夫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促使他始终关注和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契诃夫笔下的作品,情节是简单的,但在水面之下,每个人的外部困境和内在悲剧又是复杂且动人心魄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安全的外壳,嘴里总嘟囔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苦恼》中,马车夫姚纳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却苦于无人倾诉痛苦,只能把心里的话讲给马儿听。契诃夫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深刻的情节。

“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1890年,为了深入小人物的生活,契诃夫拖着病体,横跨西伯利亚到库页岛考察。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遍访了岛上的居民和囚徒,创作了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但处处都是隐喻,折射出社会现实。

角度二:“散文化戏剧”的开创者。

也许是小说家的名声过于响亮,以至于有很多人忽略了契诃夫在戏剧方面的成就。契诃夫被称为“20世纪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反复登上世界各地的剧院舞台,对20世纪现代主义戏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之路并不平坦,甚至直到他去世后,他的戏剧才得到广泛认可。1896年,契诃夫的剧作《海鸥》在圣彼得堡首演失败,观众对于这种“平淡”的戏剧并不买账。当时最有名望的剧评家库格尔批评道:“契诃夫先生是小说家出身,他有一个致命的误解,他认为小说笔法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神圣的戏剧领地。由于有了这个致命的误解,这个原本就不及格的剧本,便变得不可救药了。”然而,正是这种当时不被认可的“小说笔法”成为契诃夫戏剧创作的特点。

契诃夫的另一经典剧目《樱桃园》于1904年在莫斯科艺术剧院首演并大获成功,剧目讲述了俄国没落贵族加耶夫和朗涅夫斯卡雅兄妹想要挽救即将被拍卖的祖传樱桃园,但因沉湎于贪图享乐和往日的辉煌中,毫无主见又无计可施,眼看着樱桃园易主、消失的故事。契诃夫打破了传统戏剧冲突模式,将戏剧与散文、诗歌结合起来,扩宽了戏剧作品的内涵与外延。

角度三:简朴的语言通往真诚。

契诃夫能随时从一些受人尊敬的大人物身上,看出表里不一、虚张声势的部分,也能从那些美丽或庄严的语言中,发现矫揉造作。他称这种东西为“庸俗”。人为了自由,竭力想挣脱生活的套子;为了舒服,要穿上熨帖的衣服。语言也是这样。纳博科夫认为,契诃夫的语言风格就好像“穿着休闲装去参加舞会”:“如果人们试图说明,一个作者即便不使用华丽生动的辞藻,不特别在意句子的曲线矫饰之美,仍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家,那么契诃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时还是文坛新秀的高尔基时常把新作寄给契诃夫,想听听他的意见。于是,“谦虚得近乎贞洁”、从不愿高谈阔论的契诃夫,便在书信中留下了一些关于创作与审美的观点:“简洁是天才的姐妹。”“为了表现一个特定的行为而耗费最少数量的动作,这就是优雅。”

比起“大海在喘息”“天空在眺望”“田野在低语”,契诃夫更喜欢“天黑了”“下雨了”“太阳落山了”这类简单明晰的句子。在契诃夫看来,简朴的语言通往真诚,也代表高级的品位。在资讯铺天盖地、语言不断贬值的今天,这种简朴和真诚变得格外珍贵。

角度四:文学之外的契诃夫。

1892年,契诃夫迁居莫斯科南郊的梅利霍沃庄园。这里充满田园风光,风景秀美、诗意盎然。在这里,契诃夫不仅是作家,还是医生和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个平常人。

契诃夫非常珍视自己的医生职业,将治病救人当作本职工作。在庄园居住的日子里,契诃夫免费为附近村民诊病。每当闲暇的时候,契诃夫就会在屋顶旗杆上挂出一面红色的旗子,附近的村民一看便知这是医生开始接诊的信号。仅1892年,契诃夫就接诊过一千多人。

每天早晨,他都先在家里接待病人,然后外出巡回看病。他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写作让他沮丧的时候,行医会让他感到欣慰,“我还有医生的职业,不管怎么说,我行医不是为了钱财。”

除行医之外,他还曾经给家乡捐献大量书籍,捐建小学,组建医疗所。1904年,契诃夫与世长辞。他的遗嘱一如他的一生一样简单平实:“帮助穷人,爱护母亲,全家和睦”。

代表作品

在西方,契诃夫常被称作“二十世纪的莎士比亚”。他与法国作家莫泊桑、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作品以简洁精练著称,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象。他改变了长久以来的演剧体系,以“散文体”呈现出简单自然的生活节奏,却在看似琐碎的日常中挖掘出最深沉的悲伤、期待和永恒的渴望。海明威曾公开表达过看契诃夫作品的感受:“看了契诃夫的小说,再读其他作家的作品,就像看到一位蹩脚的老太太故作天真地扮演少女一样难过……”

文字摘录

1.人世间的一切,无论怎么漫长,也总是要结束的。——《带阁楼的房子》

2.饥饿、寒冷、牲畜般的恐惧、沉重的劳动,雪崩似的把他们通向精神活动的道路全都堵死了,而精神活动却正是人与牲畜的区别所在,是唯一使人值得生活的东西。——《带阁楼的房子》

3.人一旦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天赋,那么能使他满足的就只有宗教、科学、艺术,而不是那些无聊琐事了。——《带阁楼的房子》

4.甚至哪怕只是一种暗示,一种可能得到自由的微弱的希望,人的灵魂就会长出翅膀来。不是这样吗?——《套中人》

5.我们喜爱高尚的谎话,胜过喜爱许许多多的真理。——《醋栗》

6.你知道吗,应该在什么地方意识到你的渺小?那应该是在神和智慧、美和自然的面前,而不是在人们面前。在人们之中你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可爱的契诃夫》

7.我正在爬着进步、文明、文化的梯子,而且将来仍旧要爬,至于我会爬到哪里去,那是连我也不十分清楚的。不过,哪怕单单为了那条美妙的梯子而活着,也仍旧值得活下去。——《我的生活》

运用示例

人们为了留住珍贵的时光和记忆,常常会借助各种艺术形式来进行保存。从古代的雕刻、绘画到现代的影像技术,这些手段都承载着人类对时间的珍视和对记忆的渴望。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小猎狗在街上走着,为自己的罗圈腿感到害羞。”小猎狗的腿本应是修长而笔直的,但这只小猎狗却有着罗圈腿。我们常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狗,但又有多少人像契诃夫一样,真正地凝视过一只狗,甚至细致观察它是“害羞的”还是“开心的”呢?这些常被忽视的细节,在那些拥有敏锐洞察力的人眼中,恰恰蕴藏着丰富的意义。洞察世相,体察入微,原来庸常的生活碎片也充满了故事与力量。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