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皋——当人生的雨落下,她的天真是一把伞

蔡皋,当代中国最富成就的绘本画家,被称作中国原创绘本的拓荒者。31年前,她摘得国际插画界奥斯卡“BIB金苹果奖”,也是中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绘本)奖、张乐平奖名誉艺术创作奖……知名的绘画奖项,几乎都被她包揽了。2024年,蔡皋还入围了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奖“国际安徒生奖”短名单,也是此次入围者中唯一一位中国插画家。

人物解读

角度一:热爱才是不灭的明灯。

1963年,蔡皋17岁,她考入湖南一师,在这里她系统地学习了文学,24岁她成为一名乡村老师。她当了6年村小老师,又当了近7年的中学美术老师,直到36岁时,她被调入了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之后的几十年里,她一边从事图书编辑工作,一边在业余时间进行绘本创作,一直到她退休以后,她还在继续绘画。

蔡皋年少时就喜欢画画,但她真正有机会拿起画笔,是在近四十岁的年纪。而她通过绘画真正迎来赞誉,已是到了人生下半场。蔡皋说:“我是晚熟品种,很矮,但是很结实。”即便是“晚熟”,能够在一条路上持续发力,进而迎来硕果的往往只有热爱。唯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在与人生短兵相接时,心头始终保有一盏不灭的明灯。

角度二:持之以恒才能见分晓。

在调到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之前,蔡皋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当她一脚踏入中国儿童绘本领域,发现这里也是一片空白,甚至当时对图画书的定义都很模糊。后来,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来访中国时,蔡皋有幸了解了图画书的形式,也看到了很多日本孩子签名赠送给中国孩子的绘本。她一边看,一边自己着手创作、编辑图画书。

怎么让孩子们在没有文字辅助的情况下,也能从图画中读懂故事里的乐趣,是她一直深思的问题。刚开始,她从编辑“最省”“最小”的童书起步,后来又参与编辑和设计,包括童书《小兔彼得》、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等。1997年,她责编了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这是内地引进的第一本关于图画书的专业论著,它的引入,才让国内对图画书有了较清晰的定义。

而蔡皋在忙着编辑工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精进自己的画作,她创作的《海的女儿》《李尔王》《干将莫邪》等,都来自传统民间故事,有着深深的文化烙印。凭着一腔热忱,她将绘本创作这条小路,走出了有着自己浓郁底色的大路。

角度三:根植于民间的朴素与丰富。

蔡皋说:“大美在民间。那是最朴素的美,也是最丰富的美。”民间之于蔡皋,正如希腊神话中的地母之于安泰。她的色彩、线条、韵律、创意、灵感都来自这里。因此,当命运铺开更大的创作平台时,蔡皋的那些民间体察如同月光与酒的相遇——神秘、芳醇、空灵,而又摄人心魂。

凭着作品,蔡皋的名字越走越远。1993年,蔡皋创作的图画书《荒园狐精》获得第十四届布拉迪斯拉伐国际儿童图书展(BIB)“金苹果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画家。五年之后,她创作的图画书《花仙人》由日本福音馆书店出版,并应邀参加在东京知弘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绘本画家原画展》,并举办“蔡皋绘本作品研讨会”。2001年,与松居直先生合作的《桃花源的故事》被选入日本小学国语教材。2007年,图画书《荒园狐精》易名《宝儿》由台湾信谊出版社出版……

蔡皋说,赐予她艺术灵性的,永远是民间的生活、民间的文化、民间的精神。

角度四:艺术和人生,都要做个清明的人。

对蔡皋影响比较大的人,是她的外婆。在劳作间隙,外婆会给小蔡皋讲故事,也会告诉她四时八节、民俗事物,还会教她很多歌谣。这些童谣,从儿时就让蔡皋眼里有了一轮天上的明月。后来她说:“童谣是我文学上的第一口‘奶’,我记录这些最原本的声音,想把童谣里最好的东西画出来,希望现在的小孩记住乡愁与美好。”2016年,70岁的她出版了绘本《月亮粑粑》和《月亮走我也走》,把两首脍炙人口的长沙童谣画成了绘本。

对于蔡皋来说,传统孕育了她的审美取向、艺术旨趣和美术精神,那是她的皈依。聊斋故事《宝儿》的用色是典型的民间美学,特别是对于黑色的大胆运用,因为它是中国人认可的颜色。在蔡皋的绘本里,黑色是氛围,也是结构,是对比,也是冲突,甚至还是幽深与神秘的存在,一如闪烁在混沌与苍茫里的眼睛。因为黑色的出色运用,蔡皋被日本绘本家誉为“中国的尼克皮洛斯马尼”。

天真乐观的蔡皋,其实骨子里敬畏着天性,崇尚着大自然和农耕文明。她说,不管艺术和人生,都要做个清明的人。

角度五:从生活入手,见人生,见天地。

蔡皋特别喜欢《桃花源》,因为她最欣赏的是陶渊明。所以,蔡皋和邻居们共同打理着他们所在小区楼顶的天台,天台上种满了各种瓜果、蔬菜和花卉,既能满足蔬菜需求,也是她建立的“桃花源”。

六年的乡村生活,为她绘制出《桃花源》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以前,她每次去学校都会经过村子里的一个茅亭,那时大家在那里喝大碗茶,听溪水。乡村生活让她和农耕桑麻很近,也让她对草籽花开、阡陌交通无比熟悉。她以那段日子为蓝本,追寻着记忆里的山水风物,将生活和理想融合,画进了我们熟知的故事里,也让它们在画中和谐共存。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熟悉的传统文化、身边的一草一木,就是天然的大素材库。蔡皋从眼前的生活入手,建立起自己的“桃花源”。她的一生起起落落,几经周折,可她始终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向下扎根,向阳生长,不管是浇灌她的雨水,抑或是滋养她的土地,她都不曾辜负。

作品介绍

“一蔸雨水一蔸禾。”这句老话是蔡皋的外婆总挂在嘴边的,而蔡皋用一辈子的努力把这句话变现,最终活成了“人间理想”。在《一蔸雨水一蔸禾》一书中,蔡皋描绘了绿植的生命和状态,渗入了其平和淡然、通透达观的人生哲学,这于庸常日子散发出来的温暖气息,让身处喧嚣都市的人们,感受到生活的宁静,收获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柔软绵厚,抚慰人心,这种带有儿童天真的放松心态,这种“看透了生活或者人生百态之后会出现的一种光明的境界”,显得尤为珍贵。

文字摘录

1.种植可以让你寻思生命生长过程中的种种意味深长,知道这世界上的事情都如同种植活动,本质上是一样的。

2.人喜欢知识,但所有知识的妙用是去弊,并不是堆砌。堆砌的结果是被封闭,而真知是让人澄明。

3.好的技术是无心的技术,是接通了天地之气的技术。好的技术是处处留心,处处有表现却没有造作之痕。

4.所有枝叶、花朵、果实,全是好根努力的结果。好根出好苗。自然界如此,人也如此。

5.人的可怜在于感知能力越来越差,不知道处世精明之时,炽风已将精明之外的诗情和浪漫连同它们的色彩气味一并吹散了。

6.春天的楼顶,一切植物,一切存在都在发表独立宣言,闹闹嚷嚷,热气腾腾。你不能做太多干涉,你尊重独立精神,你会看到他们做出一种很有秩序的安排,上场下场,优胜劣汰,看不出颓唐和灰败。

7.天上有多少星,地上就有多少人。树冠有多少叶,树蔸下就会有多少根。每片叶和每条根都是在做分内的事。人把这些树事看懂了的时候,就明白一件事:什么都活在当下,也活在历史里。

运用示例

麦家曾说:“时代越快,我们应越慢。”这种“慢”,是“朝饮木兰之泣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心性,也是“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的扎实积淀。有“慢”的心性,遇事才不会毛手毛脚;凭“慢”的踏实,步步积累,直凌九霄。蔡皋奶奶,作为当代中国最富成就的绘本画家,正是凭借一步步的扎实积累,以慢工出细活的态度,既成就了她绘本的极高造诣,又造就了其“桃花源”般的心境。由此可观,沉潜治学、勤勉踏实的观念,应成为当代人行事立身的基石。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