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心通天宇,情系华夏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于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的一生,是“科学奇才”“天才博士”与“物理学界天才双子星”等光环交织的传奇。这位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留下里程碑式贡献的巨匠,其科学成就举世瞩目。但他更为人称道的是那份深厚的家国情怀。自1972年起,李政道频繁穿梭于大洋两岸,不仅以渊博的学识回国讲学,更以战略眼光为中国高能物理的前沿探索和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倾注心血,成为连接中外科学交流的桥梁。
人物解读
角度一:“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意义”。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便聪明过人,并对数学和物理产生了独特爱好。中学时,李政道被迫与家人先后迁往江西、贵州,尽管一路上颠沛流离,他依然咬紧牙关,坚持学习。他说:“环境再危险再艰苦,还是想办法鼓励自己生存下去。怎么鼓励自己呢?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意义。都是生命,可我跟蚂蚁不一样,我可以了解这个宇宙是怎么演变的,世界万物遵循什么规律,而蚂蚁不能。”
1943年,17岁的李政道考入在贵州办学的浙江大学物理系,后又进入西南联大就读,先后师从中国物理学泰斗束星北、王淦昌、吴大猷,并就此第一次接触到量子力学等物理学前沿领域。后来,在吴大猷的推荐下,李政道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在短短几年里,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全新的科学研究领域。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这一殊荣远不是李政道科学征途的结束。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先后在量子力学、高能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1997年,国际小行星委员会特地将第3443号小行星命名为李政道星。
角度二:“所有中国人事实上是一个人”。
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大院门口,矗立着一座名为“物之道”的雕塑。这件雕塑作品由李政道先生创意,2002年以来一直在此矗立,诉说着李政道与中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密切联系。
1956年,国际高能物理研究刚刚进入第一代大型加速器实验阶段,我国就提出了建造一台高能加速器的设想。但是,中国的高能加速器计划却经过二十多年的曲折,直到1984年才真正起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得益于李政道的鼎力相助。从物理目标的选择到加速器方案的确定,从物理研究到国际合作,每一步都凝聚着李政道先生的心血与智慧。他的殚精竭虑和全力以赴,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和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以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项目的建设,李政道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高能物理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一切与李先生几十年来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是分不开的。李政道曾说:“所有中国人事实上是一个人,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人,精神相连……”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角度三:“比我做宇称不守恒有意义”。
如果说李政道的前半生是他作为物理学家熠熠生辉,他的后半生则是在为中国的科教事业砥砺奋进。
1974年,李政道夫妇回国。参观复旦大学时,他看到学校唯一的研究工作是测量几只大电灯泡的功率时,忧心如焚,写出了《参观复旦大学后的一些感想》。这是一份如何培养人才的建议书。他提出,用全民选拔方式选出少数十三四岁且有条件培养的少年,连续培养一段时间使之成为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人才。197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第一个“少年大学生集中培养基地”,简称“少年班”。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幕自此拉开。
1979年,在当时留学还很困难的中国,李政道一手创立了改革开放后首个国际人才交流项目——CUSPEA计划,即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开启了中国大陆学生赴美留学的先河。此后十年间,每年国内学生向几十所美国大学发出的近千封申请信函都寄给李政道,再由李政道及夫人和秘书亲手寄出。如今,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政道图书馆门口有一个邮筒,数百张信纸从天花板一直延伸到邮筒的寄送口,仿佛一条灵动而坚固的缎带,便是对这一场景的生动再现。“只要能给中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我个人牺牲些时间,甚至做些‘收发联系’一类的工作,也是值得的。”李政道说。
十年笃行,CUSPEA共派出915名学生留学,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物理学者,而这些杰出学者又为中国物理学界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以至于经常会听到物理系学生的一句传言:在中国,有物理的地方就有李政道先生。李政道曾作画一幅,上有一棵大榕树,写着两行字:“千枝万根皆相连,遍野成林仅一树。”这正是他不遗余力为祖国培养人才的真实写照。
角度四: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拓者。
李政道致力倡导艺术家与科学家对话,在创作交流中展现艺科融合跨学科发展的方向。早在1988年,李政道就邀请美术界名师大家黄胄、华君武、白雪石、吴冠中、常沙娜、靳尚谊、袁运甫等在中关村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聚会,阐述自己对艺术与科学的独到见解。在李政道的推动和亲自参与下,一场艺术家与科学家合作共创的活动持续了十几年之久。李政道表示:“这绝非仅为追求一种用绘画手段描绘科学特定领域的表面形式,而是探求在一个更深奥的意境中进行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对话。这些作品闪耀着艺术家的思想火花,又给予科学家以艺术欣赏。”
“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艺术与科学总在山脚下分手,又在山顶相遇。”这句出自法国作家福楼拜的话深得李政道的认可,也因此,李政道的艺术与科学观,绝不是将艺术工具化,只作为理解、传播科学的渠道。
在李政道长子李中清看来,艺术和科学同为李政道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基点。“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作为李政道先生艺术与科学关系最经典的论断,生动解答了艺术与科学密不可分的关系。
金句摘录
1.有些问题今天的物理理论没法解决,这就会产生新的理论。越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就越是挑战。
2.学习物理,就是要探究物质的原理。原理比人还要大。你抓住这个目标,不断地研究,然后准确地表达出来。
3.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4.在科学上,要想得到正确的东西,总要先犯很多错误。如果你能把所有的错误都犯过之后,那最后得到的就是正确的结果了。
5.没有今天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
6.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才能创造新天地。
7.孙悟空翻了一串跟斗,以为已经到了宇宙的尽头,实际上他还在如来佛的手掌中。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取得很快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记住,即使到了如来佛手指的底部,我们离绝对真理还很远、很远。
运用示例
提出问题,是探索未知的起点。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所言:“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在科学的道路上,每一个伟大的发现往往都源于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刻的问题。伽利略对天体运动的质疑,推翻了长久以来的地心说,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基础;居里夫人对放射性元素的好奇,开启了原子物理学的新篇章。正是这些问题,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勇于提出问题,保持质疑精神,才能不断突破现有的局限,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