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任务

作者: 吴国梁

一、主题综述

1.主题引入

诸子学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未将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同学们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

2.主题延伸

角度一:为人处世。

诸子百家有许多言论涉及为人处世,儒家孔子的仁、孟子的义、老子的无为、庄子的清净……他们无一例外非常重视个体的成长,只有个体先成长起来,才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角度二:人生价值。

个体成长起来,终究要在更广泛的天地中发挥作用,诸子百家都致力于将自己的学说运用于社会实践中,以体现人生价值。如《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墨子·兼爱》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角度三:社会意义。

个体的价值需要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体现,这个社会条件就是社会、时代、历史,个人只有对社会有积极正面的意义,才能体现人生价值。诸子百家留下来许多具有极强社会意义的名言,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韩非子的“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角度四:多元繁荣。

诸子百家学说之所以异彩纷呈,除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孙子等人的才华,也得益于那个时代,多元、平等的思想让各派都有机会在社会实践中尝试自己的学说。比如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与自强的精神财富;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法家关注国家,提出治国、理政的强国之道……这些学术思想的碰撞纷纷汇聚成中华民族的精华,千百年来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里。

角度五:文化自信。

我们今天学习诸子学说,领会诸子思想,并不是要完全照搬他们的思想学说,而是充分认识到他们思想的当代价值,相信他们的思想可以给我们力量与信心。时代不同,但处理这些人与事的智慧却是永恒的,如人与人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内心与外界的关系……

“诸子的天空”是一个庞大的写作主题宝库,无论是议论素材还是事例素材,都值得同学们仔细挖掘学习。体悟先贤的思想,运用哲人智慧,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高考文题链接

2017年全国Ⅱ卷作文,让考生从“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等六句名句中选择两三句,以此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作。一方面是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理解,另一方面是考查学生对若干名句有机关联的能力,考察能否找出名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且运用于实践中。

2020年全国Ⅱ卷作文,情境是“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任务是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演讲。材料引用了墨子名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体现了墨子思想在当今世界的价值,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范围去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国、家、身关系,体现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2022年北京卷作文“学习今说”,直接引用荀子的“学不可以已”,点明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当今提倡的“深度学习”“学会学习”相契合,引导学生思考今人与古人对学习理解的异同,体现了诸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3年四省联考作文,让学生理解“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这一现象,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此作文是多则名言类作文材料的进一步挖掘,引导学生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领会名句思想,并在实践中运用。虽然考的不是诸子名言,但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看到互相驳诘的名言,也有利于启迪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思考问题。

三、适用素材及素材点拨

1.金句素材

《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素材点拨

懒惰是人的本性,逃避是人的本能,可是哪个成功是“懒惰”和“逃避”能带来的?历来成大事者必能负重前行,凡事敢于逼自己一把,将压力化为动力,方有成功的希望。那种还未全力以赴就想着留后路的想法,恰恰潜藏着懈怠和自我安慰的致命毒素。

孔子:“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素材点拨

急功近利、只见局部不见全局,是做人做事的大忌。做人做事有内在规律,不能仅凭主观意愿胡作非为。所以孔子反对不顾客观规律的“速”,更反对被小利蒙蔽双眼的行为。不尊重客观规律,过于急躁,因小失大,都会导致失败。

墨子:“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素材点拨

天下人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的社会交往场合。因为私欲、贪念、狭隘等“恶”的作用,人与人之间存在许多猜忌、敌视、攻击甚至相互毁灭。墨子这话充满悲悯情怀,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的意义。

运用示例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逆境中蕴含的生机与希望。在绝境之中,人往往能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潜能与毅力,从而找到出路。历史上无数英雄人物,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转危为安,成就一番伟业。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而言,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企业发展,都难免会遭遇瓶颈与困境。此时,我们可运用这句话的智慧,勇于面对挑战,将危机视为转机,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创新,实现蜕变。

2.经典素材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韩非子》

素材点拨

本素材可以体现专注自我、内外和谐、竞争心态、深度学习、结果与过程等主题,做任何事,都应该是内心与外物的和谐的结果,过于注重结果,只会让自己内心失衡,很难做到内外和谐统一。

运用示例

净,能让我们克制贪念杂欲,无欲则刚。荀子有云:“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许多时候我们得不到,并不是因为不求,恰恰是因为妄求。心中有无穷的杂草疯狂生长,理性便湮没于这荒烟蔓草间。战国时赵襄子向王子期学驾车,觉得自己学的差不多了,便与之比赛。结果屡战屡败,连连换马都无济于事。王子期说:“驾车时最重要的是人车马协调,但你却不然,领先时担心我追上,并列时担心我超过,落后时担心被我甩开,这如何能赢?”赵襄王因心有杂念而屡败,这是必然的结果。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

素材点拨

子路曾问孔子是不是听到道理就行动,孔子以父兄尚在为由严格约束他的行为;冉有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则鼓励他马上去做。孔子解释:冉有内向退让,所以要宽以鼓励;子路性急好胜,所以要严以约束。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延伸到其他事物上,就是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运用示例

孔子教育讲究审时度势因材施教,子路性急,孔子就要拦一拦他;冉有性缓,孔子就要推一推他。他善用原则,不搞一刀切。

其实,不光是教育,做人也要审时度势,把握分寸,莫走极端——诚信过了头,就成了迂腐;机敏过头,就成了圆滑;勇敢过头,就成了鲁莽;持重过头,就成了呆板;执着过头,就缺少心眼;善良过头,就成了软弱……

四、优秀文段

1.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幸福感,却硬要用金钱名利来麻痹自己的神经,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倒不如怀一颗平静之心,在纷繁世间从容定夺。

曾经,孔子与学生谈论对于幸福的定义。子路答道:“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则说:“愿无施劳,无伐善。”而孔子的观点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见,子路的幸福是物质上的,颜渊的幸福是精神上的,而孔子的幸福则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将幸福感最大化地蔓延,而不是完全以自己的生活状况权衡。

2.纵前路漫漫,亦不畏风浪。在无数个脚印下,在额前密密麻麻的汗珠下,我体会了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虽然道路漫长,腿脚酸痛,但我们都坚持下来了,最终达到了终点。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成长之路,若双脚磨破,干脆让夕阳涂抹小路;如荆棘遍布,干脆让荆棘变成杜鹃。只要有坚强的意志,终会到达成功的路口,终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3.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此句中的“不为天下先”,我认为不是避为人先,而是在为先之前自惕自省、平和清净、不露锋芒的人格修养。陈寅恪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踽踽独行,坚守本心,唤起了其价值追求,一笔一划地写下《柳如是别传》展现了对文学的坚守;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在世俗的戒律下保持坚韧的力量,秉持温柔的本性。他们并不是避为人先,而是“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4.看穿是一种洞察世事的成熟,一种端坐磐石的淡然。看穿纷呈世相,所以不会迷失。庄子就是一个潇洒的看穿者。他垂钓于濮水之滨,楚王派人寻他入朝为相,“愿以境内累矣!”他却望着水底匍匐的一只龟说:“龟是愿意被人供养在庙堂之上还是愿在泥地中自由爬行?”答曰:“后者。”于是庄子笑言:“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他看穿了自己的内心所向,不为高官厚禄而多愁多恨,于是他守住了自己的逍遥。

五、主题演练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德经》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3.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4.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就了中华文化独特的繁荣时期,各学派有许多名言警句对我们成长处世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读了上面四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是五段诸子名言,要求同学们从其中选择两三句形成有机关系进行写作。

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这一句中蕴含的道理有不自我封闭,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高自大,争与不争的辩证关系。

2.“当仁,不让于师。”这一句体现了社会责任感、担当精神、对仁德的追求。

3.“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一句中蕴含的道理有积累、沉潜、量变与质变、成长规律等。

4.“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这一句蕴含的道理有专注、有始有终、深度学习、广博与精深的关系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