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内素材(八)
课文一:《拿来主义》
主题:借鉴与创新;兼容并蓄;文化自信……
课文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出现了思想混乱、分歧颇多的情况。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论“旧形式的采用”》与《拿来主义》,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与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
课本摘录
1.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素材运用
如今,“拿来”的现象屡见不鲜。看到一处美丽景观,便换个地方“复刻”一处蹩脚的建筑;看到一件漂亮衣物,便照葫芦画瓢,“山寨”一件外表相似但材质内涵毫不相干的衣物;甚至看到一个颇具个性的人,也会生搬硬套地学别人的神情气韵,殊不知东施效颦、贻笑大方。削足适履、“全面移植”定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全盘否定、罔顾自身需要亦不能拥有持续的创造力。创曲欲千载谱之,必先操以千曲,自身的实力当是创造力的基础,而拥有一颗兼容并蓄之心,善于学习借鉴,亦是发展的必要。智慧地“拿”、灵活地“用”,才可硕果累累、丰盈无疆。
课文二:《庖丁解牛》
主题:积累;工匠精神;善于藏锋……
课文介绍
《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创作的寓言故事。文章原意是用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庖丁解牛》体现了庄子寓言文学的独特风格,即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情节,来传达深刻的哲理。这种文学手法的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形式,也对后世的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本摘录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2.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素材运用
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次修行;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工匠精神的朝圣。看似血腥的“解牛”,被庖丁演绎为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这已不再是“解牛”,俨然超越了普通技术层面,而通达于“道”了。顺应事物的规律、心无旁骛、精益求精,规避掉大骨锋芒,便可游刃于自己的“运力”之中。可见匠心源于精技于心的智慧通达,让每一步都在耐心之中雕琢至完美,着一事、显一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必将踌躇满志、终有所成。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