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真章(二)
《答章孝标》
唐·李绅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白话释义
这是李绅赠答诗人章孝标的一首七绝。章孝标进士及第,返乡时写下《及第后寄李绅》,流露出得意自矜、夸耀于人的心理。李绅作此诗以前辈和朋友的身份口吻规劝他。
诗前两句说,只有假金才需要用真金来镀,使它流光溢彩,真金则根本不需要镀金。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有真才实学的话,是不需要依靠外在的名位去装饰的;诗的后两句说,你多年苦读才能及第,不可腹内空虚而目空一切。李绅在这里提醒章孝标,中进士只是仕途的开始,千万不要忘记当年寒窗苦读的艰难,不可得意忘形。
古诗今解
从哲理角度来看这首诗,“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两句,深刻触及了外观与内涵、表象与本质的复杂关系。整首诗虽然简短,但是传达了作者对做人、做学问的态度,强调追求真实的自我和高尚的品质,而不是追求表面的成就来满足个人的虚荣。不论人或事物,其价值的本质都是由内在所决定的。在做学问上,唯有利用真实的知识,并不断积累,才能品德才学俱佳。
运用示例
唐代诗人李绅在《答章孝标》中写道:“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然而,在我看来,即便是真金,也不妨再镀一层金。美好的事物,同样需要修饰和包装。
事实上,许多美好事物,本是文质兼美,但由于各种原因逐渐失去了迷人的外在形象。虽未失本质之真,却少了一份悦目之美。此时,若能巧妙地加以修饰、包装,便可降低其内在价值被掩盖的风险,让它们重新焕发光芒。一本内容不错的好书,如果配上恰当而美观的外观设计,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其价值也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这正如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不仅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还讲究烹饪方法和摆盘艺术,毕竟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更易勾起人的食欲。简而言之,外在形象的美好,往往有助于内在本质的展现。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白话释义
《琴诗》以琴与指的关系为喻,揭示了创造与存在的本质联系。诗的前两句是诗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如果认为琴声仅仅来源于琴本身,那么当琴被放置在琴匣中时,为何它不能自行发出声音呢?这里,苏轼暗示了琴声的产生需要外部条件的介入。
紧接着,苏轼又提出了另一个反向的假设:“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如果认为琴声完全来自演奏者的手指,那么为何我们不在演奏者的手指上直接听到琴声呢?这里进一步强调了琴声的产生是琴与指(即物与人)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想要弹奏一首曲子,人和琴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同理,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的结果。
古诗今解
琴声的产生,既不是单纯由琴本身决定的,也不是仅仅依赖于手指的弹奏,而是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反映了哲学中物我合一、主客观相互作用的思想,即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内在因素与外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此理亦广泛体现于现实生活之中。社会的和谐繁荣与持续进步,绝非某一人或某一群体之力所能及。正如琴弦与手指需默契配合方能演绎出天籁之音,社会亦需众人齐心协力,方能推动其滚滚向前。
运用示例
《琴诗》中,琴声悠扬,非琴之独奏,亦非指之独舞,而是二者相互依存、紧密合作、共同演绎的华章。由此可见,任何事物的成长与成就,皆是内在潜能与外界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个人成长的征途中,我们正如那琴弦与手指,需经历不断的磨合与共鸣。自我潜能的挖掘如同琴弦的张力,需内省与努力方能激发;而外界的引导与支持,则如同手指的灵巧拨弄,为潜能的释放提供舞台与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绘制出个人成长的壮丽画卷。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